【新唐人2012年10月11日訊】(中央社紐約11日綜合外電報導)有關「黑金」巧克力的研究千奇百怪,但最新發布在世界一流期刊的研究確實前所未聞。這份研究指出,一國巧克力攝取量越高,按人均計算的諾貝爾得主也越多。
根據這份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報告,研究主筆梅瑟里(Franz Messerli)的資料分析,瑞士人巧克力攝取量最高,接著是瑞典人與丹麥人,美國則在排行榜中段。而一國必須每年攝取1億2500萬公斤的巧克力,才會誕生1位諾貝爾得主。
紐約聖路加-羅斯福醫院(St. Luke’s-RooseveltHospital)高血壓計畫負責人梅瑟里表示:「瑞士民眾,包括男人、女人和小孩,每年平均吃120條重85公克的巧克力棒。這個份量真的很驚人。」
梅瑟里的研究構想,是因為讀到研究指出,可可與葡萄酒中的抗氧化物類黃酮(flavonoids)與認知測驗高成績有關。
他之後開始分析23國巧克力攝取的資料,並與維基百科(Wikipedia)的人均諾貝爾得主國家排名對比。
「我在加德滿都的飯店房間開始分析,因為那時沒事做。結果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各國在圖表上的排序相當漂亮,也就是巧克力攝取高低與諾貝爾得主人數有關。」
這不是第1次有科學家發現似乎不太合乎邏輯的研究結果。曾有研究指出,歐洲國家送子鳥數量與生育率有關;另有研究顯示男性自殺率和太陽黑子有關。
另一個可能性是,巧克力攝取量與諾貝爾得主數量真的相關,不過這個關聯並無意義。
200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國物理學家柯內爾(Eric Cornell)說:「一國巧克力攝取量與國家富裕程度有關;而高品質科學研究也與國家富裕程度相關。」
「因此,以此類推,巧克力攝取量會與高品質研究有關。但中間沒有因果關係。」(譯者:中央社蕭倩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