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楚:豪雨災害中的兩個北京

【新唐人2012年7月22日訊】生於五、六十年代的朋友都應該記得,小時候,每天早晨都是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北京頌歌》的音樂聲中開始新的一天,然而,幾十年過去,自從紅太陽落山之後,時移世易,一般來說,除非極少數人出於特殊的原因,公眾平時對北京生活的印象是一般的:天下第一的堵車、大而無當的建設、傳聞不盡又不盡不實的官場八卦,富人的牛逼,窮人的亂貧,等等,加上不時爆發的北京人與所謂外地人的地域爭論,都使人厭煩。

但是,昨夜的暴雨給人很震撼的變化,從微博等傳播的即時消息看,北京人在巨大天災面前所展露的素質、品質與幹勁,真是令人感嘆萬分!在官府的消息還是遮遮掩掩之際,因為微博互動而來的志願救助熱潮已經起來,先是無數熱心市民主動出門,開車去接送各處滯留人士,然後是商家、私人行動起來,打開自己的家門,歡迎滯留的人暫住。所有這些救助行動都有一個統一的令人心碎的響亮標誌:完全免費!這些救助者有商人、演藝界人士,有外地駐京人士,商家有開飯店的,開KTV的,有一般開公司的,等等。這些人的微博言論也有共同的特色:擱置了平時人們的一切話題,也沒有找政府,而是自己奮不顧身投入救助行動。這是一個人們幾乎不認識的北京,一個友善、善意、守望相助、充滿同胞愛的新北京!

與這個令人無法不動容的新北京相比,人們再次看到那個令人憎惡的老情況:公眾媒體反應遲鈍,當豪雨成災,電視上還在不雅其煩、鉅細靡遺地播出美國槍擊案的報導,官方ID在微博除了一些不無自我表揚意味的傳統消息,很少能起到真正即時溝通的作用。官方顯示出根本不熟悉微博和最新的信息多元多路傳播的環境,而在個人和商家行動起來之後,各種大型公共服務設施也見跟進,而本來,這些公共設施的設立目的之一本是用於此類救助。

至於雨災背後隱藏的建設、規劃與市政治理思路弊端,則在災害的狂暴對比下更顯突出:地上的日新月異和面子光彩,根本沒有地下相關設施的配套,而在往年同樣時期雨災的熱鬧報導之後,年復一年,災害的嚴重表明,只有因循和熱鬧,沒有改進。一句話,市民展現了他們真正達到新民的文明程度,而治理和市政卻還停留在官僚「沖喜式政治」的沼澤裡空轉!

二十多年來,人們聽到對中國人素質的指責太多了,素質低下,幾乎是中國國情的首要定義,然而,從汶川到玉樹,到舟曲,到上海大火,再到北京暴雨之夜,不帶偏見的人們看到的是什麼?當人們熱情而自然地展現同胞之愛,伸出救援之手,人們應該明白,這種令人感動的場景就是傳說中現代社會基本形態的市民社會。哈貝馬斯認為,只有這種包含高尚道德精神的市民社會才是現代生活和政治的基礎。為此,我們應該記住今夜的北京人,謝謝他們!因為他們不僅親手最清晰地描繪了新北京,而且順手還勾勒了一種新國情。

暴雨過去了,昨夜的救援主要是針對滯留雨中的人們,然而,北京不僅有這些人,雨災後真正最需要幫助的是那些平時睡在高架橋下,拆遷樓牆根的人們:上訪者、拾荒者、無家可歸者,地下室被淹、可憐家當泡湯的打工者,滯留者的災害僅有一夜,而這些人的災害可能才開始,但願北京有心有力的朋友們,力所能及時予以關注,給予一點幫助——

救助無助同胞之手,永久留香。新北京,我們相信你不會令我們失望。

文章來源:《中國數字時代》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