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迷思 理財教育要趁早

【新唐人2012年4月13日訊】理財達人系列報導(21)(中央社記者簡莉庭台北13日電)「不用太早給孩子零用錢」、「孩子專心念書就好,不用管理財」,這是許多父母常有的迷思,但親子理財專家陳若雲建議,理財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愈早接觸愈好。

陳若雲曾當過財經記者,「我很幸運,這份工作讓我學習如何理財」,理財的工作經驗,也幫助她在孩子出生前,著手規劃親子理財。

「很多父母都會問,為什麼需要親子理財?」陳若雲說,她教育2個孩子理財,才逐漸發現理財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以及選擇決定和獨立生存的能力。「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不就是讓孩子為自己做的決定負責,當父母某天放手時,孩子也能獨立生存嗎?」

陳若雲說,教育理財過程中,父母會傳達價值觀給孩子,孩子就在一次次練習中學習。不過,許多父母的迷思,就在於對親子理財這個議題本身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個人的選擇,沒有對錯,卻也很難改變。」遇到不認同理財教育應趁早的家長,陳若雲常舉例,在孩子小時候,給他新台幣10元被浪費,和長大後,給他100萬元被浪費,「那種比較心痛?」,「如果給孩子10元對家計影響不大,為什麼不能讓他學習?」

陳若雲說,教孩子理財最直接且最全面的方式是發零用錢,幫孩子在銀行開帳戶、儲蓄、投資,只是理財的一環,教導孩子「消費」才是更重要的事,因為這是經過「選擇」後的「決定」。

至於什麼時候該開始發零用錢?陳若雲表示,每個孩子的時間都不一樣,父母要用心觀察孩子。當孩子開始說「媽媽,我要『買』這個」時,可能是關鍵時間點,或許孩子還不懂什麼是「買」,但孩子知道用「買」才能得到東西。

理財是門艱深課程,陳若雲說,想引起孩子的樂趣,可以透過遊戲輔助,像是和孩子玩扮家家酒、跳蚤市場,用誇張的語氣來吸引孩子的注意。每次練習都要不斷重複「錢是什麼、錢很重要」,培養孩子的金錢觀。

陳若雲認為,理財最重要的是和生活常規連結,教孩子理財的同時,也要慢慢培養理財觀,例如「需要和想要的差別」。發零用錢前,要和孩子討論、決定遊戲規則,一旦訂好,父母就必須堅持到底,「否則一次的妥協,比什麼都沒做還要糟」。

她也建議父母應在固定時間發零用錢,理由很簡單,當一個上班族有固定薪水時,才能理財,才會懂自己的「預算」。

「發零用錢不能隨性」,陳若雲說,許多父母常犯的一種錯誤是把零用錢和「學習」連結,像是「你如果沒考第一名,就沒有零用錢」;錯誤之二是「事後」給零用錢,例如「你幫媽媽按摩很乖,給你零用錢」。

如果父母擔心孩子從小就拿到錢,會變得很勢利,陳若雲建議,在幼稚園時期,可用「好寶寶印章」或貼紙代替,但還是要教育孩子金錢觀。等上了小學,就可發給真的錢,因學校有福利社,孩子必定會出現消費行為。

「理財不只是學習管理錢,更是生命教育。」陳若雲說,孩子能透過理財,體驗多元的現實生活。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