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4月1日訊】柳下惠,姬姓,展氏,名獲,表字禽、一字季,中國春秋時期魯國人,魯孝公之子公子展的後代。「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則是他的謚號,所以後人稱他「柳下惠」。因他又字「季」,所以有時也稱「柳下季」。柳下惠做過魯國大夫,後來隱遁,成為「逸民」。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中國歷代廣為傳頌。《孟子》中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聖」之稱。柳下惠還是中國柳姓的得姓始祖。柳下惠雖然被孟子稱為聖人。
孔子言行的《論語》中,柳下惠被認為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論語》記載中孔子說:「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為柳下惠沒有得到任用鳴不平。後來柳下惠做了「士師」(掌管監獄的官),但是三次上台三次遭到罷免,人們勸他離開,他卻說:「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他認為如果用正直的方法對待人,到哪裡都會被排擠,但是如果要用歪門邪道的方法去對待人,在哪裡都可以實行,也沒有必要離開自己的祖國。
「坐懷不亂」的說法出自《孔子家語》(卷二)「坐懷不亂」的故事在中國歷代廣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認為是遵守傳統道德的典範。現在,人們還用「柳下惠」或「坐懷不亂」來形容男子在兩性問題上的作風正派。
嚴守信用柳下惠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岑鼎,是魯國的國寶。這只岑鼎形體巨大,看上去氣勢宏偉雄壯,人們看了油然升起一種莊重肅穆的感覺。魯國的國君視作鎮國之寶。
魯國的鄰國齊國是個大國,也是春秋五霸之首。有一次,齊國攻打魯國,魯國較弱,勉強抵擋了一陣就全線潰敗了。魯國國君只得派出使者,去向齊國求和,齊國答應了,但是有個條件:要求魯國獻上岑鼎以表誠意。
魯國的國君很是著急,不獻吧,齊國不願講和;獻吧,又實在捨不得這個寶貝,如何是好呢?正在左右為難之際,魯國有個大臣出了個主意:「大王,齊人從未見過岑鼎,我們何不另獻一隻鼎去,量他們也不會看得出來。這樣既能簽訂和約,又能保住寶貝,難道不是個兩全之策嗎?」「妙啊!」魯國國君拍手稱是,說道,「就照你說的這麼辦!」
於是,魯國用另一隻鼎冒充岑鼎,獻給了齊國。
齊國國君得了鼎,左看右看,總覺得這只鼎雖也稱得上是巧奪天工,但似乎還是不如傳說中那樣好,這只鼎會不會是假的呢?要是弄得不好,到手的是一隻假鼎,不僅自己受了愚弄,齊國的威望也會大大受損。
於是他召集大臣們一塊兒商量。一位聰明又熟悉魯國的大臣出點子說:「臣聽說魯國有個叫柳下季的人(就是坐懷不亂的那個柳下惠),是魯國最講信用的人,畢生沒有說過半句謊話。我們讓魯國把柳下季找來,如果他也說這只鼎是真的,那我們就可以放心地接受鼎了。」齊王同意了這個建議,派人把這個意思傳達給了魯國國君。
魯國國君只得把柳下惠请来說:「就請先生破一回例,說一次假話,以保全寶物。」柳下惠嚴肅地回答道:「您把岑鼎當作最重要的東西,而我則把信用看得最為重要,它是我立身處世的根本,是我用一輩子的努力保持的東西。現在大王想要微臣放棄自己做人的根本,來換取您的寶物,恕臣不可能辦到。」
魯國國君聽了這一番義正辭嚴的話,只好將真的岑鼎獻給了齊國,簽訂了停戰和約。
孟子認為柳下惠可以成為「百世之師」
柳下惠選擇堅持「直道而事人」,最後只能去官隱遁,成為「逸民」。《論語》記載孔子對柳下惠的評價是:「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齊的寧肯餓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雖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舉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左傳》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讓柳下惠下台,列為臧氏執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譴責。
孟子對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書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並稱四位大聖人,認為他不因為君主不聖明而感到羞恥,不因官職卑微而辭官不做;身居高位時不忘推舉賢能的人,被遺忘在民間時也沒有怨氣;貧窮困頓時不憂愁,與鄉下百姓相處,也會覺得很愉快;他認為自己和任何人相處,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響。因此,聽說了柳下惠為人處世的氣度,原來心胸狹隘的人會變得寬容大度,原來刻薄的人會變得老實厚道。孟子認為像柳下惠這樣的聖人,是可以成為「百世之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