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3月23日訊】二○一二年是本屆全國人大、政協「兩會」的「收官年」。總理溫家寶一月三十一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全體會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徵求意見稿)》再次強調,要「永不停頓推進改革」。
政改強音媒體破天荒傳遞
中共「十八大」,黨內思想交鋒,權力博弈,利益紛爭,詭秘多變。眼下又突發了媒體踢爆的「王立軍事件」,薄熙來政治命運成焦點,更拉開了中南海權力交接驚險而刺激的情節序幕。
當此之時,全國人大、政協相繼開鑼。每年「兩會」,官方都事先強調政治紀律,只談民生,禁言「政改」,已成慣例。二○一○年全國「兩會」前,《羊城晚報》和《京華時報》等媒體都報道過,不少地方官員對赴北京參加「兩會」的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施加政治壓力,限制他們會期的發言自由。今年「兩會」前,官方媒體卻突然引爆了「改革」議題,不少體制內外的專家學者都異乎尋常地借此話題在媒體推波助瀾,向阻撓改革勢力發起凌厲的攻勢。
近日,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接受媒體訪談時有的放矢地說,「有些人反對民主,但他不會直接反對,而是拐彎抹角,比如說要法治不要民主,或者說要協商不要選舉,還說民主會亂套,現在我們還不到要民主的時候等等,這都是找藉口反對民主。」中共官方喉舌《人民日報》二月二十三日發表的一篇題為《寧要微詞,不要危機》的評論文章在國內引發巨大反響。文章說,「縱觀世界一些大黨大國的衰落,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只有修修補補的機巧,沒有大刀闊斧的魄力,最終因改革停滯而走入死胡同。」二月二十四日,《人民日報》子報《環球時報》刊登題為《對改革的共識是什麼,爭議是什麼》的社評。文章說,「必須改革」的判斷「來源於過去三十多年來改革帶來的好處,也來自其他一些國家拒絕改革或改晚了導致『革命』甚至國家解體的教訓。」同一日,中共的香港喉舌《文匯報》也刊文《「兩會」前夕官媒傳遞改革強音》稱,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中國步入迎接中共十八大的重要時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從中央高層到學界民間,改革的呼聲再次響起。中國改革似乎又到了「亮劍」的關鍵時刻。以皇甫平名世的周瑞金接受記者訪問時言,「改革已經到了猛擊一掌的時刻」。
「改革的最後一次機會」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曙光更進一步指出,未來五至十年恐怕是執政黨「改革的最後一次機會」,它的潛台詞就是再不大膽進行政治改革,執政黨必死無疑。近期「體制內改良派」老報人杜導正對「美國之音」也作出了類似的表述:「我和我周圍一批朋友的看法是,習近平新班子上台以後,我們國家的全面的體制改革,也就是鄧小平同志啟動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這一套綱領,這一套實踐,絕不可能後退。後退是死路一條。」而《人民日報》二 ○一二年二月二十七日最新發出深圳宣傳部長撰文紀念鄧小平南方談話發表二十周年的文章,文中同樣強調,「鄧小平同志講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不改革開放只有死路一條。」這些均是借助於當下中南海高層權力鬥爭撕裂的空間發出的聲音──有的是在為中共第五代黨魁粉墨登場、化妝亮相鳴鑼開道;有的卻是對胡錦濤時代近年來改革倒退、明顯左轉表達不滿。
第三次意識形態大交鋒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官方意識形態已先後經歷了三次關鍵性的改革價值觀的重大理論交鋒:第一次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思想解放的「破冰之爭」,即有關「兩個凡是」與「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交鋒;第二次發生在一九八九年到一九九二年的有關改革開放的「性質之爭」,即有關「姓資姓社」的交鋒;第三次是近年來有關政治改革的「方向之爭」,即有關「中國特色」與「普世價值」的交鋒。前兩次交鋒已經過去,第三次交鋒尚待破局。
在江澤民時代,中共至少表面上並未大張旗鼓地批判西方民主制度和強調「兩個絕不」與「五個不搞」。然而,胡錦濤掌權後的黨中央,很快自我否定了其大吊輿論胃口的所謂「胡溫新政」,逐年向左滑翔。特別是到了去年,中共竟將「確保黨的執政權力」上升為「國家核心利益」的內涵。
二○一○年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前夕,倡導普世價值的總理溫家寶多次高調談政改。二○一○年九月四日劉雲山控制的《光明日報》火藥味極濃地發出要問清政改「由誰統治」的文章大唱反調。而胡錦濤九月六日在中國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三十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強調政治改革必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道路」。接著中央級媒體聯合推出堅持「特色」,刻意「劃清」不同民主等反對普世價值的輿論宣傳。中共五中全會閉幕的第二天,《人民日報》急忙在頭版及五版刊登了早就密謀策劃好的一篇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優勢與基本特徵──劃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同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界限》的文章。從十月十八日到十一月二日,《人民日報》又連發了五篇署名鄭青原的文章,堅決否認「政治體制改革滯後論」,向社會高調傳達中南海主流聲音與溫家寶所代表的黨內偏右價值觀進行切割的信息。這種聲音發展到今天,已經開始將鄧小平九二年發出「主要是防左」的南巡講話,偷換為「主要是防右」,導致胡錦濤時代的改革信譽聲名狼籍。
輿論天秤將作出答案
正是在這種中南海左轉的大背景下,才能為重慶的「唱紅打黑」提供土壤與舞台;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才加劇了今年「兩會」前高層權力裂痕,給黨內尋求改革的力量撐開了發力空間。與此同時,「王立軍事件」在官方媒體上一再被封殺;左派代表薄熙來一再高調出鏡,又顯示了黨內派系、路線紛爭依然複雜多變。當此之時,國家需要的已不僅僅是改革口號,而是改革行動。如果體制內發出的改革聲音不能有效突破利益集團的重重阻撓,及時地轉化為全國「兩會」後的改革動力與現實政策,而僅僅是官方媒體又一次炒作對新黨魁集團的改革幻想,那麼飽經「胡溫新政」泡沫破滅的輿論天秤,會讓習近平與中共「十八大」後的政治信譽輸得更慘──民眾對此更加難以忍耐!
文章來源:《動向》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