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朔:不能讓「富裕被壟斷 貧窮被世襲」

【新唐人2012年3月13日訊】3月10日,政協委員厲以寧在會議上表示,現在教育資源非均衡配置是城鄉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社會階層固定化,形成職業世襲化。農村青年人受教育程度差,又缺少專門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農民的孩子外出當農民工,他的孫子也只好當農民工。」(3月11日《南方都市報》)

去年3月,有兩篇帖子很火,一篇是《我用了18年,才可以和你一起喝咖啡》,這是高考改變命運的寫照;另一篇《我用了18年,還是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寫的是讀完大學依然生活窘迫潦倒,敘說「窮二代改變命運的艱難」。今年3年,厲以寧的一番話,再次讓「富裕被壟斷、貧窮被世襲」成為熱門話題。只要問題尚未得到解決,任何的探討與辨析都是值得的,也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因為「窮二代世襲」的現象日演日烈,人民日報曾發表文章稱《貧窮,本不該繼承》,引發極大共鳴。可如今的現實依舊是,城市新貧困仍在「代際轉移」。所謂城市新貧困,指的是近年來在中國城市出現的、因社會結構轉型、經濟體制轉軌、經濟和產業調整、國有企業改革而誘發的貧困。而厲以寧所言的子孫皆為「農民工」一說,正是城市新貧困「代際轉移」的一種真實寫照,這是一出無奈、無力又辛酸的悲苦敘事。

的確,別人有背景,可以「拼爹」,我們拼不起;別人可以設「蘿蔔招聘」,我們進不去。這般氛圍之下,不少專家學者坦言:言階層「斷裂」絕非危言聳聽。而《當代中國社會流動》的統計數據指出,幹部子女成為幹部的機會,是非幹部子女的2.1倍。數字或許沒有重量,輕飄飄地可以一筆帶過,可帶給人的震撼,卻足以澆滅一腔熱情。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而在現實社會中,如果一隻老鼠的兒子只有選擇打洞的機會,那這樣的社會是不健全的,也是有病的,因為向上的希望被閹割、向上的渠道被阻塞,而不甘向下的青春,必然難以尋找到現實的出口。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下,去年北京還關停了農民工子弟學校,的確叫人扼腕嘆息。

這絕對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早有專家名言了,一個國家人均GDP進入1000美元階段的時候,是矛盾凸顯時期,而如今的我們,正遭遇這樣的一個發展瓶頸期,必須找尋制度性的突破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在《窮人的經濟學》中說道:「一個社會中窮人太多、富人太富,遲早要出問題。」這絕非危言聳聽,而是一種現實的寫照,當現實的大蛋糕,被一部分攫取了大部分時,剩下的大部分人卻只能吃到一小部分時,這必然會誕生矛盾,甚至引發不和諧的局面。

當富裕被壟斷,貧窮被世襲,這樣的悲涼,唯有《讓子彈飛》裡姜文的台詞可解——「公平、公平、還是公平」!顯然,嘴上的公平,我們吶喊與呼籲很久,可能不能照進現實,才是問題的關鍵。中國社會學研究會會長陸學藝曾說:「窮人貧窮並不僅是因為他們觀念落後,而是一些政策性歧視造成的。」這完全可以帶給我們一些啟示,如何去除政策性的歧視,如何引導窮人的觀念日益上進,應是擺在眼下最大的難題。

英國著名的歷史法學家梅因早就指出:「進步社會的運動,迄今為止,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傳統的「身份論」,就是從最開始的奴隸主對奴隸的制度到如今戶籍制度對身份的限制,而契約論,就當下而言,則是一種突破現有戶籍制度限制的改革。唯有戶籍改革提速,教育資源分配的二元格局才可能真正打破,而富裕被壟斷、貧窮被世襲的現象,也才會淪為一個傳說。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