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11月24日訊】北歐小國愛沙尼亞,在歷史的歲月中,飽受他國統治的苦難,連鋼琴產業都遭到重創。現在,在恢復獨立20年後,已經有200年歷史的鋼琴製造業,再一次吐露出清脆、歡快的樂音。
尹德瑞克•勞爾(Indrek Laul)坐在鋼琴前,寧靜爾優美的旋律從他指尖流出。這樣純淨的音質屬於來自愛沙尼亞的三角鋼琴。
勞爾是「愛沙尼亞鋼琴廠」(ESTONIA’ PIANO FACTORY)總裁,也是一名鋼琴家。1991年,愛沙尼亞從蘇聯統治下獨立後,他接手了這家在蘇共蹂躪下瀕臨倒閉的鋼琴工廠。
勞爾:「愛沙尼亞這個名字很特別,因為你看看當時許多其他廠家,叫『紅色十月』之類可怕的名字。我認為『愛沙尼亞』是給工廠帶來好運的名字。」
近幾年來,愛沙尼亞鋼琴在北美市場異軍突起,它的用材、音色和質量,可以媲美大品牌的高端鋼琴,價格卻相對便宜,因此聲名遠播,成為鋼琴市場上的一匹黑馬。
正如哥倫布快報所說:「愛沙尼亞鋼琴的品質和口碑,已經對斯坦威鋼琴(Steinway)造成了巨大挑戰。諸多眼光敏銳的音樂家認為能擁有一架純手工打造的愛莎妮亞鋼琴,相當於擁有了一架音質堪稱行業標桿的斯特拉地伐利小提琴(Stradivarius)。」
愛沙尼亞製造鋼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年前。而愛沙尼亞鋼琴鋼琴廠,是伊恩斯特•荷斯(Ernst Hiis)在1893年創建的,二戰前是愛沙尼亞鋼琴業界的翹楚。
1950年,在蘇聯統治下,政府把許多家小工廠合併入荷斯的企業,建立塔林鋼琴廠(Tallinn Piano Factory),新製作的鋼琴被稱作「愛沙尼亞鋼琴」。
當時,塔林鋼琴廠幾乎是鐵幕下唯一生產三角鋼琴的廠家,每年要交付大約7500臺的龐大生產量。荷斯的公司雖然因共產極權的原因被收編為國有,但他仍然堅守著愛沙尼亞的古老制琴技術。
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一條風景如畫的小街上,你可以找到這家鋼琴工廠。在這裡,從琴體、琴鍵、到琴弦,每個細節都是純手工製作,每年只生產200臺三角鋼琴。
儘管在鋼琴設計上進行了全面革新,勞爾還是堅持要手工製作鋼琴:「鋼琴非常重要的是,既能發出溫暖浪漫洪亮的聲音,又能持久。當你按下琴鍵,它真的會對你歌唱,並且音韻持久。我們堅信,只有純手工製作,才能達到這個效果。」
當年在蘇聯統治的鐵幕之下,愛沙尼亞人用音樂和歌聲團結在一起,傳遞希望。終於在蘇聯解體後,沒有經過任何暴力,宣佈獨立。如今,音樂更是成為愛沙尼亞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所有學校都配備高質量的鋼琴,並僱傭優秀的調音師保養。對音樂的喜愛不僅帶給愛沙尼亞人快樂,也讓愛沙尼亞優秀的制琴技術給世界上更多國家的人們帶去了感動。
新唐人記者尚燕、柏妮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