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9月6日訊】溫家寶總理在最近出版的《求是》雜誌撰文說,穩定物價總水準仍是宏觀調控首要任務,宏調取向不能變。「求是」雜誌,是中共中央委員會主辦的黨刊,內容具有相當的指標意義及重要性。曾任大陸商務部副部長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魏建國認為,溫家寶可能暗示中國不能扮演歐洲的救星,而且中方不會急著買進更多歐洲公債,以免遭受更多損失。
從國際角度來看,溫家寶點出可能影響大陸經濟發展的四點因素。
第一,一些國家經濟增速回落,例如今年第一季與第二季的美國經濟成長率,遠低於去年第四季的水準,而歐元區一些受主權債務危機困擾的國家,經濟依然低迷。
第二,全球通膨壓力加大,資金流動性過剩的影響日益突出,通膨成為新興經濟體普遍面臨的突出問題。
第三,發達經濟體的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成長缺乏動力,特別是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的當前失業率,均尚未回復至2008年金融海嘯之前的水準。
第四,政府債務風險繼續累積,例如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連續三個會計年度都超過1兆美元,而歐元區一些國家的政府債務規模,佔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持續上升。
溫家寶說,「受美歐等國經濟、社會等因素制約,主權債務問題在短期內很難緩解,這將明顯拖累世界經濟復甦進程。」溫家寶說,在堅持實施穩健貨幣政策之餘,也要看當前經濟狀況,並準確判斷未來經濟發展趨勢,避免貨幣政策的滯後效應與多種因素疊加,過於影響下個階段的實體經濟。溫家寶說,穩定物價總水準仍是宏觀調控首要任務,宏調取向不能變。溫家寶表示,穩定物價總水準仍然是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因此要更加註重緩解物價過快上漲這一主要矛盾。
北京官方智庫及瑞士信貸等外資解讀,溫家寶這篇專文非常重要,等於為年底前的大陸宏觀調控定調,而且文章內容其實是中國大陸高層的集體意見,而非溫家寶的個人意見。經濟學家認為,大陸通膨已經使老百姓難以承受了,社會處於危險狀態,溫家寶才有這次表態。但中國大陸不改變「藏賦予國」的政策,通脹不能真正解決。
溫家寶表示,穩定物價總水準仍然是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因此要更加註重緩解物價過快上漲這一主要矛盾。他從年初就強調宏觀調控抑制通脹,但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仍不斷攀升,7月份CPI為6.5%,創37個月來新高。有專家表示,溫家寶之所以強調穩定物價是因為物價太高了,而且還在以每個月超過6%的速度不斷推高,危害到中國民生,這也說明中國大陸宏觀調控政策的失敗。
中國大陸的物價上漲,危害了老百姓的生存,影響了老百姓的生活,中國的房地產一直是不斷大幅上漲,漲幅沒有停過。雖然中國從2010年10月份以來利息加了5次,而且銀行儲備金率提高了9次,但並沒有取得什麼效果。因為不改變人民幣匯率,光提高利率和儲備金比率的宏觀調控,根本不可能改變通脹。政府現在所採取的辦法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原因在於第一這是累積的,第二是人民幣長期以來低估造成的,累積下來十幾年造成的。中國大陸出口一直都是順差,而且非常大,外匯儲備一直都是不斷的擴大。而大陸又要保持人民幣匯率的低估不變,把人民幣充斥國內市場,所以通貨膨脹就不可避免。
今年以來,與百姓生活相關的食品、蔬菜漲幅更大。像豬肉,5月份比去年同比漲了40%,而7月份比6月份一個月漲幅就達11.7%。目前,食品的通脹使得占社會大多數的中低層老百姓生活水準不斷下降,這對經濟增長超過10%的社會來說,絕對是一個危險的狀態。但食品上漲最大的原因,是政府盤剝得太厲害。這些漲價的因素,既有政府稅收的方式,又有大陸央企像石油能源、電力、水利等政府控制的這些企業,對老百姓的盤剝。換句話說,其實推動整個食品價格上漲,處處都能看到政府的影子。
溫家寶在文章中特彆強調,堅定不移的把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落到實處、確保見到實效。的確,房價就像一顆劇毒的毒草,它能把經濟發展的各種「苗」都能毒死,所以中國大陸一直強調控制房價。但目前二線城市房價,還在超過兩位數的速度上漲。說明中央政策到了地方,就會被架空,也說明中國大陸難以實實在在的緊縮房價,即使中央想緊縮,地方也不會的,地方政府會想盡一切辦法保證它的財政的。
利益集團主導了中國大陸整個國家走「藏賦予國」而不是「藏賦予民」的「崛起」模式,內需得不到培育,本身蘊藏危機。隨著美國經濟衰退,走向二次探底,中國大陸也必將受到更加嚴重的影響,物價更高。
除了國際經濟形式的動蕩,讓走出口導向的中國經濟,將逐漸走向崩潰外,地方債務也將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中國大陸地方債將達12.5萬億元,風險或隨時爆發
在虛幻的「世界經濟拯救者」光環中飄忽了兩年多以後,中國的銀行系統資產負債表顯露出潛藏已久的危險困境。銀監會剛宣布要嚴控地方融資平台貸款風險,就發現鐵道部的資金負債率又觸及承受極限,蘊藏極大風險。
所謂「地方融資平台」其實就是各級地方政府設立的向銀行借款的機構。這兩年,全國各銀行借給地方融資平台的錢到底有多少?最權威的報告是最近央行網站公布的《2010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該報告透露,截至2010年年末,全國共有地方政府融資平台1萬余家(省、市、縣三級),較2008年末增長 25%以上。2010年末銀行系統的全部貸款餘額為47.92萬億元,其中30%是地方融資平台貸款,總額約為14.4萬億元,其中三分之一是由國家開發銀行貸放,其餘則由國有商業銀行及城市商業銀行。
現已確定其中有2萬億到3萬億有違約風險。
一、投資效益奇差。據查,地方政府的投資項目,真正能發揮效能的頂多隻有35%,也就是說,15萬億債務中可能產生效益回收投資只有5.3萬億,其他的貸款都投在毫無效益的專案上,或經由貪腐和浪費流失。比如鐵道部以部長劉志軍為首的腐敗窩案當中,掌管高鐵工程分配的運輸局局長張曙光一人就在美國和瑞士存款 28億美元,其妻子女兒早已定居美國,在美國洛杉磯置有三處豪宅。
二、以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做擔保的專案貸款大多是空頭擔保。地方融資平台的項目中,有大量沒有現金流僅憑財政收入擔保和還款的專案貸款,其信貸規模已遠遠超過了地方政府財政收入能夠承載的能力。由於分稅制的實施,地方政府財權小、事權大,要用有限的稅收承擔過多的公共支出,早就債台高築。尤其是縣域改革后,實行省直管縣,地市一級財政被空心化了,所以凡屬地市一級的財政收入擔保大多是空頭擔保,沒有保障。過去十余年來,土地出讓金以及與房地產相關的稅收成為地方財政的重要支柱。今年隨著房地產價格下滑,許多地方已出現土地「滯銷」的情況。最近一系列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土地價格在持續數年升溫后出現回落的跡象。瑞士信貸最近公布的中國房地產市場調查資料顯示,中國全國土地平均交易價格在4月份環比下降了32%,比年初下降了51%。中原地產研究中心公布的資料顯示,4月份中國一線城市地價水準環比下跌18%。地價下滑過快,嚴重威脅到地方的財政能力和地方融資平台的還款能力。
三、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違約風險有制度基礎。首先,地方人民銀行、銀監局、商業銀行都是依靠地方資源生存的,和地方政府、企業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為了保GDP增長,政府採取了用新泡沫掩蓋舊泡沫的政策,它成了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盛行的政策基礎。其次,銀行之間的競爭方式及贏利模式導致各銀行競相向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
中國的銀行體系仍然是一個價格管制與數量管制十分嚴厲的行業。銀行贏利主要來源是信貸規模無限擴張中的利差收益。信貸規模一放鬆,國內銀行就使出渾身解數讓自己的信貸規模無限擴張。在銀根鬆動期間,不是企業如何申請向銀行借錢,而是銀行如何找到對象盡最大努力讓更多的貸款放出去,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則成為商業銀行放貸擴張的主要對象。這樣的制度條件,無疑是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迅速擴張的基礎。
當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金融風險,不僅僅是地方政府的現金流嚴重短缺、還款能力薄弱。各級政府直接依賴國有銀行貸款來維繫當地的政府投資專案和經濟,這種信貸模式其實是向改革初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回歸,即地方政府花國有銀行的錢,還不起帳時就賴給中央政府;而中央政府焦慮的是,這種模式將導致整個銀行系統出現巨額壞賬,最後引發金融危機。
地方政府債務,根據新的資訊,有可能出現兩種情形:第一種可能是地方政府及利益集團試圖遊說中央,要求放鬆宏觀調控、結束緊縮性經濟政策,讓房地產市場再度狂飆。一旦中央再度放鬆銀根,通貨膨脹將進一步加劇,並帶來難以預料的嚴重的社會後果。第二種可能是「漂白」和轉嫁地方政府債務。日前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指,中國銀監會、財政部及發改委擬於6月至9月期間處理2~3萬億元可能違約的地方政府債務。做法是將部分債務轉入數間新設立的公司,並解除省級及市級政府機構出售債券的限制。將債務轉入新設立的公司,將銀行的帳面處理「乾淨」。這種做法屬於債務「漂白」,並未解決任何問題。
而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債券,則是把地方政府的巨額債務轉嫁給購買地方政府債券的民眾。地方政府為了解決財政饑渴,很可能用高息利誘民眾來購買,這隻會造成銀行存款搬家,導致銀行的銀根短缺,但並不能真正化解地方融資平台造成的巨大金融風險。
據中國三星經濟研究院研究預測,地方融資平台貸款絕大部份為中長期貸款,數據顯示54%的貸款期限在5年以上,從貸款期限來看,2011年到2013年將是地方融資平台貸款集中到期時間。而近年來,地方政府依靠賣地維持財政及還貸,分析人士指出,即使不考慮地方融資平台再次發行債券或中央再次代地方發行債券的可能性,估計到2011年末地方政府債務總額也將至12.5萬億元左右。分析人士指出,一些地方政府財政收入60%依靠土地財政,隨著中央不斷收緊信貸,調控房地產市場,地方政府還貸將出現困難,土地價格及出讓熱度可能會降低,地方政府可能還貸將出現困難,地方債風險在3年內或集中爆發。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表示,中國的地方債很多,實際上跟地方官員的利益有很大關係,一個可以建設項目創造政績,另一個在項目招標時還可以採用種種手段進行腐敗和貪污,再一個是會將債務留給下一任官員來還,所以地方政府並不擔心地方債還不起,其實有很多人利用關係借錢時根本就不打算還了。謝田指出,對於銀行來說,實際上地方政府還不起時,銀行也沒辦法只能產生壞帳,但中國大陸卻不會讓銀行破產,沒辦法只能再印鈔票,使壞帳最終落到百姓頭上,導致通脹更加厲害,這會使民怨進一步增加。
「不借錢是傻瓜,借了想還更是傻子。」針對地方債務問題,中國經濟學家成思危曾引用地方政府基層人員的話並表示,實際上有的地方政府早就有這樣的打算,有的地方政府本身就沒打算還,這樣就會造成銀行壞賬。成思危也表示,對於這些地方欠債,政府如果處理的話,必然要減少中國民生、社會保障等等方面的支出,最後是老百姓受損失;第二個可能是轉變成銀行的壞賬,這也同樣會造成是老百姓的損失;第三個更壞的就是政府多印鈔票,多印鈔票造成通貨膨脹來稀釋這個債務,這還是老百姓的損失。
海南省政協委員梁振功在當地一個會議上表示,據調查,目前地方政府負債率過高,一些地區的融資負債率高達300%,大大高於國際風險警戒線80~120% 的水平。梁振功表示,部份融資擔保不規範,部份地方政府為了能從銀行獲得貸款,想方設法向銀行出具各種形式的擔保,既有政府出具不具法律效力的還貸支持性文件,也有地方財政出具還本付息的承諾函。此外,政府償債能力對土地升值依賴過大,政府依靠土地擔保才能夠從銀行獲得貸款,而這些擔保又大多是建立在土地價格上漲預期基礎之上,如果地價下跌,土地出讓困難,對一些財力相對較弱而借款又較多的市縣政府來講,還款就會發生困難。
而任教於北京大學的美籍經濟學家佩蒂斯認為,中國大陸的經濟奇迹,末日已經到來,政府不再有能力識別合理的投資項目,成本和價格扭曲,導致過度投資;此外,政府不謀求解決問題,而是把問題推開,讓債務不斷堆積下去……。
佩蒂斯在2211年8月11日德國《經濟周刊》專訪中斷言:「中國經濟短期即不會有硬著陸也不會有軟著陸,在2到3年內會開始一個非常低的增長周期」;「平均值將會在3%到5%之間,會是一個艱難的適應過程。」照他看來,問題在於「由投資推動的增長」:「中國模式」是這樣運行的:政府通過法律限制投資可能性,那麼公民的積蓄基本上集中於銀行部門,這筆錢然後被政府掌握用於投資項目;導致投資的迅速擴大。「如果成本和價格如此扭曲,就像中國那樣,資本實際上等於是白給的,當然會導致越來越多的投資。由於這種扭曲,中國沒有一種機制能顯示,何時停止是明智的。」
現在「政府不再有能力識別合理的項目」。佩蒂斯認為,「投資不當」主要是在基礎設施方面,「任何小城市現在都有機場,中國想在今後幾年再建45個機場。這些城市同時與高速鐵路網連在一起,這樣最後就沒有人坐飛機了。過度建設無處不在,但是,就是有這樣的誘惑。通過投資取得的增長成果短期就落在地方的負責官員頭上,比如以提拔的形式。相反,成本卻在全國範圍和很長時期里分散開來。在這種遊戲中,地方官員根本就不會輸,依然在繼續賭博。」
佩蒂斯強調,「政府可以將債務推來推去,但是無法讓它消失,終歸要償還,中國也一樣。目前政府讓普通就業者和私人家庭買單,就是通過低利息。中國的存款利息明顯低於貸款利息,政府幹脆剝奪私人家庭巨大的財產。那麼私人消費佔經濟產出的比例在最近10年從46%下降到34%,也就不再是偶然的了。」
「中國最終必須讓私人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支柱,如果私人家庭現在還得再次為全部債務買單的話,就會很麻煩。中國不是解決自己的問題,而是把問題推開,而且推得如此之久,直到債務高到再也借不到錢的時候。」佩蒂斯強調說:「政府不修正整體模式,就無法加強私人消費。中國的消費很弱,因為私人收入太低,收入低是因為家庭補貼投資項目。
「工資必須繼續增長,此外必須提高利息,人民幣必須繼續升值。除了工資之外,迄今沒有其它真正的增長模式調整。」他提醒說,「通貨膨脹最糟糕的時刻已經過去,消費價格上漲最後一次是受到食品價格的推動,後者現在開始下降。可是,假如我錯了,價格仍繼續上升的話,那麼中國的遊戲就不是2013年或2014年結束,而是今年或明年。」……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