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豬肉價格爲何牽動中國CPI?

【新唐人2011年7月11日訊】中共政府7月9日公佈數據顯示,中國6月份CPI較上年同期上升6.4%,為2008年6月以來的最高升幅。而豬肉價格在6月中旬創下新高,達到23.6元/公斤,同比上漲62%。豬肉價格再次成為推高中國CPI的主要因素。由於豬肉價格對CPI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甚至有人將CPI稱作“中國豬肉指數”。《華爾街日報》爲此發表評論文章,為讀者解讀爲何豬肉價格的影響如此之大,以及什麼是決定豬肉價格的漲跌的因素。

《華爾街日報》分析,CPI衡量的是一籃子商品價格的變化。這一籃子商品旨在準確反映家庭消費支出的情況。按國際標準衡量,大多數中國家庭都較為貧困,所以食物支出在家庭全部支出中所佔比例較高。

而在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簡單地說,一個家庭的恩格爾係數越小,就說明這個家庭經濟越富裕。反之,如果這個家庭的恩格爾係數越大,就說明這個家庭的經濟越困難。

《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國家統計局沒有公佈CPI組成商品的所佔權重,但大多數經濟學家估計食品所佔權重約為30%。

《華爾街日報》文章分析,豬肉是中國人最喜愛的肉類。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一位研究員的分析表明,豬肉在CPI一籃子商品的食品部分所佔比重約為三分之一,佔整個一籃子商品的比重為10%。這使得豬肉成為所佔權重最大的單一組成商品。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2008年2月,食品價格同比漲幅達到了23.3%的峰值,而非食品價格的峰值不到3%。同時,一種席捲生豬的疾病成為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升8.7%的誘因。

文章分析認爲,豬肉在CPI中所佔比重較大,以及相對其它組成商品其價格變動較大,解釋了豬肉價格為何對中國CPI數據影響​​如此明顯。那麽豬肉價格上漲又是什麼原因呢?文章繼續為我們闡述:

2008年,豬肉價格上漲被歸咎於豬藍耳病的爆發。有業內專家認為,造成豬肉緊缺的真正原因是供求變動釋放出的價格信號,而當年的許多因素如今也依然在影響豬肉價格。

但文章認爲,需求的增加只能部分解釋豬肉價格上漲的原因。中國家庭正逐漸變得更加富裕。在收入水平較低時,財富的增加轉化為飲食中豬肉需求的增加。過去兩年中國貨幣供應量的激增也意味著,相對於增加的貨幣而言,豬肉供應量變少了。

文章引述業內專家透露消息指,在中國,最多有90%的生豬是由農戶在自家後院進行養殖,每家每戶只養少數幾頭豬,是一種小規模的商業運作。這些農戶對豬肉價格變動極其敏感。生豬養殖中最重要的兩個變量是豬肉價格(產出)和玉米價格(投入)。豬肉和玉米的價格比率達到6:1時就足以讓生豬養殖戶達到收支平衡。在2009年夏天豬肉價格走低時,上述比率在略高於6的水平徘徊,農戶幾乎沒有動力養殖更多的豬。因此,母豬被拖出種豬群,遭到屠宰,當做肉豬來用。豬肉價格在過去一年半持續下跌的結果就是豬肉緊缺,價格上漲。

而據每週發布相關數據的政府部門披露,豬肉玉米價格比率從年初的6.6上升至現在的8.5。

與此同時,文章認爲,如果農民離開農村到工廠打工,其所能獲得的工資會更高,這增加了農村勞動力的成本。也增加了養豬的成本。

文章評論道,中共政府試圖控制高通脹的舉措也成爲豬肉價格高企謎題的最後一塊拼圖。在過去幾個月裡,中國央行一直在穩步收緊信貸,以防CPI過快上漲。業內專家說,中國的屠宰場普遍缺乏營運資金,這意味著他們幾乎沒有現金從農民手中收購生豬。政府削減信貸的舉措意味著屠宰場的營運資金更少了。

因此,《華爾街日報》認爲,一個悖論出現了,原本為了控制通脹推出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實際上降低了豬肉的供應量,導致食品價格上漲,而食品價格上漲又成了通脹加劇的近因。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