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國經濟「三本帳」隱藏地雷

【新唐人2011年5月25日訊】(新唐人報導)對於中國的經濟必須以實際數據做支撐。近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的文章表示,如果把中國看做一家大公司,從財務方面看,這家公司的現狀與前景不容樂觀,已經顯示出較多的地雷,這些地雷不除,中國經濟將進入危機狀態,

中國的資產負債表:隱藏大量「隱形債務」

這篇文章提到,一再出現的主權債務危機,是一個國家資產負債表失衡的表現。一個國家資產負債表嚴重失衡,就會陷入顯性或隱性破產泥潭。歐債危機國是顯性危機,而中國的地方債務則反映出隱性負債的嚴重程度。

文中指出,中共政府的預決算公告數據只是冰山浮在海面上的部分,海面之下的部分要龐大得多,負債十分驚人。

從今年3月1日起,中共國家審計署18個特派辦和37家地方審計機關,開始了對31個省(區、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政府性債務的全面審查。

據測算,若僅僅將中央代地方發行的4000億元地方政府債券、7.66萬億元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信貸,以及中央政府 2010年的債務限額這三大項加總,2010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債務總額就超過了15萬億元,占2010年8.3萬億元全國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183%。即便考慮政府基金收入等,中央和地方政府整體債務率也將超過100%。

審計署摸底審計地方債的標準,已達到“債務風險較高”的程度,遠遠超過了負債警戒線。
相比各級地方政府的高負債,2010年全年的地方本級財政收入僅為4.1萬億元,加上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收入3.2萬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總量只有7.3萬億元,都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況。

如果出現主權債務危機,從全球範圍看,將面臨貨幣全面貶值、股價跳水,銀行相繼倒閉,國家陷入破產等命運,而國內債務失控,將出現通脹上升、股市下挫、半拉子工程遍地的現象。

損益表:收入大部分來自非主營業務

《金融時報》的文章說,如果把中國作為一家公司考量,其財務狀況不容樂觀,財務失衡嚴重,非主營業務存在泡沫風險,不是適合投資的公司。

中國這家公司營收存在一定的結構失衡問題,其大部分收入來自非主營業務收入——土地出讓金,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2.9萬億元,占地方財政收入的65.9%。

地方財政嚴重依賴非主營收入土地出讓金,這就等於一家靠旅遊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其主營收入不是旅遊,而是靠賣景區的木材支撐,這家公司的財務陷入惡性循環。

損益表中存在的問題還不止於此,比如中國的傳統制造業,有很多業務是平進平出的,從會計學來說,其僅僅只能覆蓋變動成本,不能覆蓋固定成本。

比如土地出讓金收入,如果土地是30年使用權出入,每年應當確認的收入就是土地出入收入的1/30,70年土地使用權的則只能每年確認1/70。但現在的地方政府卻是一次性確認所有土地收入。

這意味著,如果未來沒有足夠的土地可供出售,或者土地價格下挫,將出現沒有收入的斷糧困境。

現金流量表:靠籌資累積現金支撐

從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方面分析「中國」這家公司的現金流量主要是依賴中國眾多企業,有源源不斷的稅收,如果中國眾多的企業經營產生的現金流充沛,那麼「中國」這家公司也就充沛。但據馬賢明對中國上市公司的統計,大概有55%的上市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是負數。

從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來分析,中國的企業投資力度大,追求規模效益,可是實際產出回收的現金流卻不及時。中國目前能夠籌集到較多資金,但籌資通道存在很大風險,任何一個預期落空都將是致命的。

在儲蓄方面,由於負利率已經讓存款流出銀行體系,出現了存款荒,另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人口總數達到13.7億,預計到2040年前後,老年人口將佔總人口的31% 左右,屆時存款使用將到達高峰。

在外匯方面,境外資本在國內產生利潤留存並沒有被結算出去,一旦結算,目前3萬億的外匯儲備也就所剩無幾。

特別是一旦人民幣升值預期終結,境外資本撤離可能會引發較為嚴重的現金流問題。

中國經濟很大可能存在硬著陸風險,從采購經理人指數等各種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速已開始回落,保持增長質量是中國經濟的追求。

財務分析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存在結構不合理、低估發展成本、低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