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近30年來增長快速,但是,貧富懸殊加大、財富高度集中、社會分配不公,以及城鄉差距擴大等問題日益突出。中共中央黨校機關刊物 《學習時報》載文警告,這些問題如不解決,中國就會有「拉美化」的危險,重蹈一些拉丁美洲國家在戰後經濟發展過程中,貧富差距擴大、官員貪污腐敗、資金外流等問題所導致的社會發展停滯,經濟衰退的覆轍。自由亞洲電台記者石山就此邀請旅美中國學者程曉農和在美國某投資顧問公司任職的丁力博士討論中國的拉美化 趨勢等問題
記者:「中央黨校下面辦的《學習時報》最近發表了一篇文章,它是說『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要警惕可能引起拉美化風險的問題』,認為這種拉美化對中國有很多不利的影響。拉美化近年也討論很多,我想先問一下程先生,什麼叫拉美化?」
程曉農:「拉美化主要是指拉丁美洲國家從50年代到90年代的經濟、政治發展當中出現了民主化的阻滯。貧富兩極分化、腐敗橫行、政治不穩定、然後間斷性地出現軍人專政。」
記者:「這些問題最後導致它們的國家經濟出問題了是嗎?」
程曉農:「應該講經濟問題和政治社會問題是互為因果的。就是由於政治狀況不佳,導致政治發展不良。經濟發展不良又進一步導致政治社會問題叢生。」
記者:「再問一下丁先生,您怎麼看所謂的拉美化問題?它到底會導致一個什麼樣的不良後果,在經濟方面和社會方面?」
丁力博士:「我想這種發展模式有幾個特徵。一個是它的經濟發展是政府主導的。它不是市場經濟模式,是由政府在強力推行的方式。這種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它就 很容易造成腐敗橫行,包括貧富差距擴大,甚至還包括很多的國有企業的效率比較低的問題。另外,經濟上比較嚴重的依賴外貿,還有外來的投資。這樣的一種經濟的話,就比較容易受到國際波動化。」
記者:「《學習時報》發表的這篇文章指出了四個所謂拉美化趨勢的問題。一個是收入分配不平衡,貧富差距非常大;第二個是財富高度集中;第三個是社會秩序比較混亂;還有是城鄉差距沒有根本的扭轉。我想問一下程先生,在您看來它這裡面沒有指出來的拉美化的一些根源或者一些現象還有哪些?」
程曉農:「剛才我前面提到了首先是它的政治不彰,包括政府功能不彰。政治不彰包含它的民主政治的制度經常被破壞或者打斷,出現個人專權,比方講在阿根廷,像巴西等其它一些國家,還有智利間接地出現了軍人政權。這點《學習時報》肯定不願意講;另外一個就是經濟層面和剛才丁先生談到了的有點相似。在70年代以前,拉丁美洲國家的經濟很大程度上是以農產品和工業原材料的出口為主要的經濟支柱,這種經濟結構導致的後果就是說它只需要初級勞工。所以,當時在60年代曾經在政治學界提出了一個概念叫作『依賴主義』或者『依賴理論』。指的就是拉美經濟指的就是依賴發達國家出口市場的一種經濟。中國如果說要跟拉美比的話,有一點是可以看到的,那就是中國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是在模仿或者是在複製了拉美的模式。就是說中國也高度依賴出口市場。而且中國經濟的發展也主要依靠初級的不熟練的勞工。因此,它的就業結構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收入分配結構必然是兩極分化。」
記者:「丁先生您怎麼看拉美化的趨勢有可能在中國繼續嗎?」
丁力博士:「我能看到中國政府它試圖也在改變。但是你要讓中國的老百姓去買的話,那首先第一前提就是他們手裡要有錢。這就涉及到一個利益重新分配的問題。」
記者:「我記得拉美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說資金外流和對外借債很高。好像中國這種情況不是很嚴重吧?程先生?」
程曉農:「中國現在這方面債務情況不很嚴重。中國真正的麻煩就是經濟結構方面的問題,實際上是出現了一種中國慢慢地走上了一條依賴外資的道路。而依賴外資在某種程度上講和當年拉美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情形是一致的。它過度依賴外商投資。然後在技術方面完全依賴投資方面帶來的那點技術,而本國的企業缺乏自己的產業開發和技術研發的能力。我這裡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中國的汽車工業從引進外資開始到現在已經有30年了,汽車市場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之一。但是仍然沒有能力造自動變速箱。這個小小的問題本身折射了一個大的趨勢和背景。那就是中國的工業或者是製造業它的自身的發展能力其實現在變成了依賴於外資。外資提供 什麼技術,它就有什麼技術。外資不提供,它自己就完全沒有辦法了。在某種程度上重複著拉美模式的問題,就是過渡依賴外資。當然,當年拉美國家的依賴外資往往表現為借債,所以外債過多。中國的現在是外資主要是直接投資,外債並不大。但是技術上面高度依賴。」
記者:「這種情況如果一旦經濟發生一些問題會引發資金外流的問題嗎?」
程曉農:「資金外流不是主要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所謂的收入分配兩極分化和社會貧困化,或者相對貧困化。空談改善收入分配,而不改善經濟結構,那是不可能實現的。就是說沒有藍領和白領的工作職位,沒有企業的技術開發,收入分配的調整是不可能實現的。」
記者:「這和社會體制也有一些關係嗎?」
程曉農:「對。這裡面有幾個因素,一個因素就是中國的企業在中國目前這種政治和經濟制度下,首先是缺乏自主研發的動力、缺乏對知識產權的自主研發的保護。所以導致國內的企業互相剽竊、互相仿冒。」
記者:「丁先生您怎麼看拉美化的情況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
丁力博士:「往下的話,很可能會使中國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矛盾更加突出。比如說現在的初級產品讓勞工模式的話是很難持久下去的。一方面比如說匯率的調整必然會受到影響。另外,外資到中國來投資,它其實看中的就是這種廉價的勞工。還有很多的社會成本在西方國家是需要企業支付的成本,但在中國是不需要支付的,比如說像環境污染這些事情。這些成本幾十年下來在中國堆積到一定程度,它必然會以某種形式推高中國出口產品的成本,這是肯定會反映出來的。所以它這種模式是不可能持久的。而且本國的市場還沒有形成,中國就像剛才程先生講的,它現在的經濟結構還不能夠支撐老百姓的收入。那它這個經濟發展的動力在哪裡?這就是個非常大的問題。」
記者:「程先生,我最後想問一個問題,拉美化趨勢的問題,關鍵在什麼地方呢?」
程曉農:「關鍵在於要求地方政府放棄為了推動經濟增長而陞官的這個目標。然後要心甘情願地幫助企業從事長期發展。要減稅、要提供各種便利。所有這些都是地方政府不願意做的事情。那麼,中國的企業實際上是既面臨著地方政府的壓力、盤剝,又缺乏地方政府本來應該提供的種種便利條件。所以經濟結構調整無法實現,那麼同時就業結構也就無法實現,收入分配的結構更不可能調整。」
記者:「《學習時報》說出來的這四個問題,它不是拉美化的原因,而是拉美化的一個結果而已。」
程曉農:「對。它談的完全是表象。它沒有觸及問題根源和問題的實質以及原因。」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