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11月1日訊】(新唐人記者唐美華綜合報導)一場讓農民“上樓”的行動,正在中國大陸二十多個省市如火如荼的進行,各地的目標相同:將農民的宅基地複墾,用增加的耕地,換取城鎮建設用地指標。而這樣的運動熱情,與各省市對國土資源部一項政策的“歡迎”密切相關: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據調查,這項政策已經演變為一場新的圈地運動。對於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來說,生活成本增加和耕種不便,成為最現實問題。專家批評這種做法實際是對農村的一場掠奪。
2006年4月,山東、天津、江蘇、湖北、四川五省市被中國國土部列為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第一批試點。
國土部2008年6月頒布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管理辦法》(以下簡稱增減掛鉤辦法),2008、2009年國土部又分別批准了19省加入增減掛鉤試點。
按照國土部文件,“增減掛鉤”是指,將農村建設用地與城鎮建設用地直接掛鉤,若農村整理復墾建設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鎮可對應增加相應面積建設用地。
該政策得到地方政府盛情歡迎,各個省市、各級政府均成立了以主要領導牽頭的土地整理小組。對應的地方政策、措施也紛紛出台,目的明確:讓農民上樓,節約出的宅基地複墾,換取城市建設用地指標。
“增減掛鉤”出台成為各地破解土地瓶頸的“金鑰匙”
據《新京報》報導,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之前,嚐到土地財政甜頭的地方政府,都在辛苦“尋找”土地中。
近年來,由於大陸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用地的矛盾發展到很尖銳的程度。如何“找地”,也成為各地國土部門的首要任務。
以河北省為例,2009年需要新增用地約為21萬畝,但國家指標17萬畝。如何填補4萬畝的缺口,成為河北投資項目落地的難題。
國土部的“增減掛鉤”一經出台,立即成為各地破解土地瓶頸的“金鑰匙”。
山東肥城市國土資源局局長翟廣西說,肥城每年用地需求3000至4000畝,每年的用地指標僅400至500畝。他說:“如果不是增減掛鉤試點,我這個國土資源系統的’生產隊長’真就為難了。”
一場新的圈地運動
《新京報》報導指出,國土部的“增減掛鉤”這項政策被地方政府利用,成為以地生財的新途徑。有的地方突破指標範圍,甚至無指標而“掛鉤”,違背農民意願,強拆民居拿走宅基地,由此演變為一場新的圈地運動。
從2007年開始,山東諸城市撤銷轄區內全部1249個行政村,合併為208個農村社區。
拆村並居,無數村莊正從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消失,無數農民正在“被上樓”。
一場讓農民“上樓”的行動,正在全國二十多個省市進行。
各地目標相同:將農民的宅基地複墾,用增加的耕地,換取城鎮建設用地指標。他們共同的政策依據是,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
山東諸城市土地儲備中心主任安文豐稱,將農民全部集中居住後,保守估計,諸城將騰出8萬畝舊宅基地。通過土地級差,政府每年土地收益有兩三億元。
農民的遭遇
地方政府為獲得更多土地收益而積極行動,而很多農民卻並不情願,很多時候甚至是被“逼上樓”或“打進樓房”。
據報導,江蘇省邳州市壩頭村被整體拆遷,但農民公寓還要村民補差價購買。購買不起樓房,村民徐傳玲於去年10月自殺。今年1月,當地強制農民上樓,十多人被打傷住院,甚至有村民還被拉到湖邊,受到“沉湖”的死亡威脅。山東諸城也因強拆發生過毆打農民的暴力事件。
村民離開自己的小院,被“打”進樓房裡,但很多新房子沒有宅基地證,也沒有房產證,只有一張集體土地證。這製造了新的產權問題,“被上樓”不僅是個別地方使用暴力手段把農民“打進樓房”,從法律角度看,更是將長官意志強加於農民意誌上,觸犯了本該屬於農民的宅基地使用權。
各方評論
《新京報》發表的評論說,這場“被上樓”運動的本質在於,地方政府基於土地財政的考慮,間接地剝奪了農民的宅基地使用權,其中的收益進入了地方財政的腰包。
評論說,村民離開自己的小院,被“打”進樓房裡,但很多新房子沒有宅基地證,也沒有房產證,只有一張集體土地證。這製造了新的產權問題,“被上樓”不僅是個別地方使用暴力手段把農民“打進樓房”,從法律角度看,更是將長官意志強加於農民意誌上,觸犯了本該屬於農民的宅基地使用權。
今年兩會期間,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也提出,在這場讓農民上樓運動的背後,實質是把農村建設用地倒過來給城鎮用,弄得村莊稀里嘩啦,如不有效遏制,“恐怕要出大事。 ”
專家指出,這是一次對農村的掠奪,強迫農民上樓並大規模取消自然村,不僅與法治精神相違背,對農村社會也將帶來巨大負面影響。
《新京報》指出,失去宅基地的農民,還將面臨生活、生產方式轉變。對於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來說,生活成本增加和耕種不便,成為最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