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衛生淪喪中國人最後的道德底線

【新唐人2010年10月9日訊】教育是立國之本,衛生是人民福利的根本體現,教育和衛生是道德教育的一個標杆,一個視窗。然而,教育衛生的墮落,必然使得全社會墮落。有人論述,是教育衛生淪喪徹底顛覆了中國人最后的道德底線。  

三十年的改革,首先在教育、衛生中喪失了道德觀。一個推向市場化的教育體制、衛生體制改革,打破了社會制度的根本。原來由國家,政府承擔的責任,一下推給了百姓,成了人民的負擔。衛生部門:醫院。從前幾年一個感冒花一百元人民幣到如今的一個咳嗽,打針到千元人民幣,這個價格的差距,漲幅為十倍左右,而這種差價的利潤都跑到了藥商、藥品製造商、醫院等人的口袋裡了,包袱卻丟給了患者。三十年的醫療改革,醫院由一個“救死扶傷”的醫療單位變成了斂財的黑洞,沒有錢 患者就不能夠得到救治,沒有錢患者就上不了手術臺,而藥價卻一刻不停地位往上漲,你少一分錢也不會把藥給你,哪怕你是在住院期間,也可以停止輸液。

由於私有制,私利和名利的鼓動,我們堅守數千年的醫德在這幾十年來轟然倒塌。從古到今,我們民族看重的“懸壺濟世”的醫風,在私利的衝擊下蕩然無存,“懸壺濟世”的醫風是淳樸、厚重、仁愛的。對於貧窮的患者,往往是醫生自費給患者抓藥、煎藥,到治癒為止。開啟了人與人之間的仁愛之心,使人與人之間都能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和諧共處,都具有助人為樂的淳樸民風。這就是我們中醫對世界的偉大貢獻,用仁者之德導天下淳樸之風。

除了衛生的道德淪喪,教育的道德淪喪更是叫人感到痛心。教育歷朝歷代都是立國之本,教育是為國家培養棟樑之才的輸送帶。儒家思想提出的“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修身”就是修德,那麼良好的品德是從哪裡來的呢?就是從教育中來,教育首在育德,讓人從小學習、端正自己的品行,樹立善與惡的是非觀念。古人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就說明了一切善、惡都是從小事小物開始的,品德高尚的君子,是不會幹很小的壞事,反之,對國家和人民有一點點小的幫助的事,君子(愛國者)都會不遺餘力的去做的。  

善與惡是是非的基礎,是與非又是道德的基礎。黨的喉舌:電臺、電視臺、報刊、文藝晚會漸漸的報導的是所謂的改革精英,“名人”化的自我主義,“選美”、“選秀”等腐化、低俗、思想而大行其道,宣導高消費,高享受,高追求的腐化生活方式,美與醜,善與惡都沒有衡量標準,沒有是非曲直。  

教育的墮落,還表現在知識份子的墮落。假論文,假文憑氾濫成災,讓人不辨真偽,難怪人們說:“有文憑的,不見得有文化”。老師、學校是中國人心中的聖地、聖賢道德的典範。老師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天地君親師般的聖人,而現在的老師深受市場教育體制的影響,身不由己的捲入名利競爭的行列,教學生的是名利、競爭;分數是出人頭地的理想,功利心成了老師教育學生的動力,學校這樣的淨土也在教育改革下變成了私利的培育場,散發著唯我主義的銅臭。  

教育改革,學校分高、中、低三種班,這本身就損害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泯滅了學生的學習主觀性,分數取代品德,學分變成了金錢,學校成了新的聚寶盆,成了少數人撈錢的工具。  

總之,衛生、教育的道德淪喪,是中國人民的道德底線最後喪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悲哀和傷痛,也是我們文化的傷痛。我們仿佛被剝的赤裸裸的,再也沒有善與惡的是非標準,再也沒有了羞恥感,成為了一群唯利是圖的動物。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