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8月30日訊】日前,馮小剛執導的『唐山大地震』在台灣上演,我帶著家人前去觀看,看完可說很有感觸。雖然我對這部電影的藝術成就也有自己的批評,但無意在此以影評人角色討論此片,只是說一說我的一些感觸。
首先,觀看大陸的電影都很讓我燃起思鄉之情,幾乎每一部都是這樣。還記得在美國讀大學期間,和同樣來自北京的同學一起租錄像帶回來觀看電視劇,常常就是為了看看北京,看看中國今天的樣子。 『唐山大地震』片中大量的所謂懷舊畫面,很多微小的細節,都極為真實,我幾次看著電影跟身邊的台灣籍太太解釋, “我當時也有這麼一件海魂衫;”“我也用過那種書包;”“我也吃過那種冰棍兒。”
電影中有很多解放軍的畫面,一九七六年時穿著國防綠舊式軍裝抗震救災的那個畫面,和幾十年前印在我的腦海中的畫面完全吻合,而那個畫面讓我清晰地記憶起當時的我對於解放軍的那種尊敬和崇拜。當然,這種情感在十三年之後的北京,在“六四”當夜完全破滅的另一個記憶也同時浮上我的腦海。
『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時間跨越自一九七六年到二零零八年三十二年,而我和片中兩位主人公年齡一樣,七六年大地震時我也是一個八歲的兒童,居住在北京。雖然北京的震度比起唐山算輕微得多,但那二十三秒仍然是一段足夠清晰的恐懼記憶。馮小剛導演對於那場地震的呈現,也極為真實。二十三年之後,我在台灣再次經歷了九二一大地震,當地動天搖之時,我抱著不到一歲的兒子從震得牆壁裂開的家中逃出,踩著樓道中一地的瓦礫,走到空曠地的時候,我的腦中就是出現了當年唐山地震的畫面,提醒著自己要比別人更冷靜應對,同時,正因為這段經歷,我也比別人更冷靜地知道大自然的殘酷無情。電影的真實讓我更珍視我身邊的家人,更思念仍然不能得見的遠方家人。
馮小剛在宣傳這部電影的時候,幾乎是很痞子氣的說:看了這部電影不哭就是沒人性。而電影導演自己這樣說其實有點不合適,一來不夠謙虛,二來,有執導時刻意催淚的嫌疑。但說實話,我看著電影,眼淚真的就流下來了,是在分隔三十二年之後,母女重逢的那一幕。我的眼淚是在想著我什麼時候才能見到我的父母,我見到他們的時候,他們又會是多麼激動,而那激動的成分之中又有多少的痛苦,多少的屈辱和多少的不平。
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賺人熱淚的地方是人的感情,面對大自然的殘酷,人的無力;面對自己的無力,人的痛苦與脆弱。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告訴我們要善良,勇敢,智慧。但從來沒有人教導我們當我們所面臨的挑戰艱鉅到無法兼顧善良和勇敢或智慧時,我們要怎麼作,那是因為,面對這樣的情況,這世間從來就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告訴我們該怎樣作,這也就是我們必須再學會謙卑,學會堅強,學會承受的時候。這是我在看過這部電影之後,希望我們能夠思考的一個方向。這也是流亡在外的二十多年,我直到今天還在學習的一個人生經驗。
大自然的無情,也就是所謂的天災,是無法避免的,我們要謙卑,要學會堅強承擔。而人禍呢?分隔我與父母家人見面的是人禍,是中國共產黨當局違背人性,違背中國人的價值觀,也違背中國法律的野蠻原始行徑,面對這種原可避免的人禍,『唐山大地震』這樣的電影就無法給我們提供什麼思路了,而我的答案也很簡單,那就是勇敢面對,不屈不撓。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