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09年8月20日訊】(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特稿)不論是台灣921大地震、緬甸風災或四川地震的災區,都可看到德國「聯邦技術救災署」救難專家的身影。
這個成立近60年的專業救難組織,已經在包括美國在內的94個國家執行過任務,不論專業分工的組織型態和凝聚民間力量的動員力,都非常值得台灣借鏡。
翻開最近三個月紀錄,舉凡大雨後堤防的鞏固、油輪沉沒後水面油污的清除、以及救火時夜間照明設備提供等,德國聯邦技術救災署(Technisches Hilfswerk,THW)存在目的是彌補消防隊的不足,出勤的範圍相當廣泛。
直屬德國內政部,本身擁有一所培訓學校和一座12個足球場大的中央倉庫,統合全國的救災資源。聯邦技術救災署的編制僅有800名正職的公務員和雇員,卻在遍佈全國的668處分部擁有超過8萬名的義工。
不論大小任務,救難人員99%由民間人士組成,可見助人為樂的志工精神,普遍存在於德國的社會,官方機構扮演的是整合、訓練和鼓勵的角色。
根據救難人員的專長,德國聯邦救災署旗下設有不同的任務編組。除了搜救大隊外,這些編組包括能興建臨時水管的抽水組、擁有各式大型建築機械的土木組、備妥材料能隨時搭建橋樑的搭橋組、能建立緊急電力、自來水和瓦斯供應的基礎設施組、提供帳篷睡袋等救援物資的物流組、擁有照明彈和大型照明設備的照明組、以及飲用水、爆破、水上救生、水面油污染等其他專門小組。
只要任務一來臨,各小組即根據需要迅速就定位,由資深的救難專家領軍指揮中心,負責協調任務和調度物資,並統一對外發佈新聞,必要時還可出動專門的卡車,在野外搭建臨時的指揮中心。
如果沒有出任務,全國各分部平時的工作是與地方的官員、消防人員、義工和救難犬進行演習,操練救難技術,建立常態的合作平台。
德國聯邦技術救災署最令世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各國發生天然災害後專業又迅速的救援工作,尤其在印尼海嘯、緬甸風災和四川地震的災區建立的飲用水設備,解決成千上萬災民的燃眉之急,得到很高的評價。
旗下的70位救難專家,在接獲通知的6小時內就可攜帶裝備抵達機場,到地球的任何一角落搜救地震的生還者,熟練的技術和先進的設備,更讓聯邦技術救災署的海外搜救隊,成為德國「災難外交」不可缺的一環。(本文附照片)98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