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者談CECA的迷思與災難

【新唐人2009年2月20日訊】兩岸是否應該簽署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CECA)引發臺灣各界關注,群策會19日上午在臺北舉行「簽訂CECA的迷思與災難」座談會,與會學者一致駁斥簽訂CECA對臺灣有利的說法。

臺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洪財隆提出十點迷思,CECA不等於兩岸關係正常化,也不等於經貿自由化,簽訂CECA雖然使勞力相對密集產業獲利,但對比較高科技的產業卻很不利。

臺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洪財隆:「為甚麼呢?因為這些相對比較高科技的,或是資本密集的產業,他們目前的關稅是比較低的,所以兩岸簽訂CECA之後,相關的資源會流向比較紡織品跟石化產業,這些相對比較勞力密集的產業去。那這樣一個CECA看起來是似乎有利於勞力相對密集產業,這是臺灣未來經濟發展要走的方向嗎?我想這裡可以打一個問號。」

臺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則認為,政府應該採取有效手段解決經濟惡化問題,而不是靠中國恩賜或聯結。林向愷表示,兩岸一旦簽署CECA,就是完成建構「一中市場」,達成實質統一。

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向愷:「依賴中國以後,你還有甚麼自由選擇權?我今天要選擇甚麼樣發展方向,都沒有自由選擇權。沒有自由選擇權的話,其實也就沒有國家主權。所以我一再講說建構一中市場,其實就是兩岸實質統一,剩下來是甚麼,其實就是國共之間兩個再談一談,如何簽署結束國共內戰的和平協定,完成法理統一。」

南華大學歐研所助理教授王思指出,政府至今沒有說明CECA主體、名稱和利弊得失,簽訂CECA不能再像「江陳會」簽署協議自動生效,應該經由立法院批准或交由公民投票才算數。

臺大經濟系教授張清溪指出,簽署CECA對臺灣經濟有利的說法,必須建構在中國經濟可以持續發展的前提下,但目前對岸的政治、經濟、社會整個一體的問題,大到中共自己都不曉得怎麼辦。

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張清溪:「包括這個深層的這種政府的負債,官員的貪污,跟社會的道德、誠信道德,完全是已經一蹋糊塗,已經不存在,這種經濟,包括還有所得分配的問題,其實是不可能永續的,而且它的危機事實上就在眼前。」

新唐人亞太電視 陳進交 陳美生 臺灣臺北報導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