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元宵乞龜民俗 源自婦女求子嗣

【新唐人2009年2月3日訊】(中央社記者高茂雄澎湖縣3日電)「乞龜」民俗是澎湖元宵節的重頭戲,也是只有澎湖地區獨有的元宵節特色,已有超過200年歷史,不曾中斷。這項習俗的來源尚無定論,不過據史書記載,應可溯自婦人求子嗣。

乞龜」又稱為「乞平安龜」,意即乞求神明賜龜,所乞的龜為可以食用的「肪片龜」,用糯米粉加上麥芽糖、糖為材料作成烏龜形狀,放在廟中。「乞龜」時民眾先在廟中選好大小適合的「肪片龜」,再擲筊請示神明獲准,並向廟方登記後,就可捧回家食用。

史書上對澎湖元宵「乞龜」習俗的記載,最早見諸清乾隆32年(1767年)澎湖通判胡建偉所著「澎湖紀略」1書。書中記載「廟中紮有花卉人物,男婦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亞公仔』一個,回家供奉。如果添丁,則明年元宵時,另作新鮮花卉人物以酬謝焉。」

到了清光緒20年(1894年),澎湖文石書院山長林豪所著「澎湖廳志」再引胡建偉「澎湖紀略」同段文字記載「廟中紮有花卉人物,男婦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麵龜』一個,回家供奉。如果添丁,則明年元宵時,倍數酬謝。」

這兩段文字幾乎相同,關鍵在於胡建偉所說的「亞公仔」經過127年後,林豪改成「麵龜」,後世民俗研究者據此認為,「亞公仔」與「麵龜」是同一物或類似品,也因此,將澎湖「乞龜」習俗的歷史上推至232年以上。

林豪這段文字因明確提及「麵龜」,是目前為止對澎湖「乞龜」習俗最早和最直接具體的描述,也明白指出,澎湖「乞龜」習俗源自婦人求子嗣。

文史工作者黃有興認為,台灣龜祭習俗可上溯到中國殷商時代的龜祀文化,而且古人乞龜不只求嗣,也有求財和求壽。

求壽的說法認為自古以來龜即被視為祥瑞、長壽、靈異的象徵,乞龜即乞壽。也有人說,「居」與「龜」的閩南語同音,乞龜即乞居,亦即求乞居住的平安。但這些說法並無具體史料作為佐證。

澎湖「乞龜」習俗的來源以婦人求子嗣最為可能,但現今民眾至宮廟中「乞龜」時,已少有人求嗣。根據文史工作者王文良的田野調查研究,現今最通行的「乞龜」行為有求平安、求財、求安家、許願等多項。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