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水的玄思

一句「上善若水」,讓後世領悟了水的道學。不是嗎?

上善若水,水善萬物而不爭。水總是滋潤萬物,普遍地施利於自然,卻從不為自己爭取利益。然而利他即是利己,奉獻總有回報。由於水以善行恩惠於廣袤土地上的花草樹木,造就了萬物共生的優美自然環境,使天空能夠及時地降雨匯聚到河流、湖泊之中,從而彌補了因空氣蒸發和土地滲透而流失的水份,才使江河之水不會乾涸。

道學的水,上天為雨露,下地為江海,萬物賴之而生,潤澤一切而無所取,寬容、慈祥、含蓄、柔順,擁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道學的水,本無定體,盛於方則方,盛於圓則圓,大不可極,深不可測。刺之不傷,斬之不斷,焚之不燃,見於柔而內於剛。

道學的水,包含了老子 「不爭」之大智慧,「將慾取之,必固與之」的普世哲理,「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玄妙道學,深深地震撼了先賢孔子。孔聖人驚呼老子乃人中之龍,讓人高山仰止。

靜水照大千,靜水在深流。瞭然一切卻漠然一切的老子注定不會淪落凡塵,最終擇日出關,紫氣東來,揮毫五百言,留一卷《道德經》繼續沖刷這俗世浮塵,自己則消失在青山碧水間。

此去,已是2500年。

大道廢,有仁義。出世的大道被入世哲學不斷衝擊時,人們迎來了水的儒學。

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他儒士的玄思,啟發了後人審水的智慧。

於是,君王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仁愛之心治理子民,為政以德,人心所向,歸之若水,四海升平。

賢者說「飲水思源」,知恩圖報,感恩戴德。所以要「投之以李,報之以桃」,「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慧者說「君子之交淡如水」,水般清澈、透明、淡雅、平和,不計擁有和失去,不因利害而喜悲,洗盡鉛華,山長水遠。

詩人說「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登山臨水,放眼天下,忠君憂民的幽思一線牽出,似萬里橫長,這一道小江水,滿腔大豪情啊。

儒學的水仁愛、忠義,取之天地,施愛與人,德治於世,恩澤後輩。此時水光如鏡,照應的是時代的豪邁,此時水流如歌,吟唱的是儒士的心聲。

儒學的水生動、多情。行雲流水間無數情深意重,名山勝水中儘是家國天下憂,水光月色兩相兼,千古情愁一脈相連。

流年似水。

歷史的水流已滑過先秦,流入漢魏六朝,蜿蜒曲折間,浸入盛唐清末,迄今不斷。這水流浸濕了先哲的雙眼,他們智慧的明眸俯瞰歷史一次又一次的滄海桑田,而今天,我們踩著聖人的足跡,在某一個詩人吟詠的津口或渡頭,俯拜千年古道上奔湧不息的華夏之水,任憑波濤洶湧拍濕了衣襟,拍痛了胸口,只是靜靜地體味著– 水的玄思。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