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白﹕經濟危機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收看一周經濟回顧節目﹐我是東方。這次世界範圍金融危機引發的可能的經濟蕭條﹐許多人拿來跟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相比。大蕭條指的是1929到1932年這段時間﹐標準普爾五百指數從1929年9月16 號的32 點﹐到1932年6月1號的時候跌到4點﹐損失了86% 的資產。
今天的標準普爾五百指數跟去年10月最高點相比﹐損失了40%﹐這跟大蕭條時期一樣﹐也是在一年的時間內﹐1930年9月底﹐損失了幾乎40%。如果在1930年的時候買了股票﹐那還會再跌40%﹐但是從歷史數據來看﹐長期持有股票還是比債券和持有現金劃算。
根據聯儲會蒐集的資料﹐如果你在1928年1月1號﹐也就是大蕭條之前﹐買了1百塊錢的股票﹐1930年底就剩下98塊7毛5﹐1935年底﹐值1百10塊錢﹐12% 的盈利﹐到1940年﹐也就是二戰最艱苦的時刻﹐值1百零7塊錢。如果你持有股票20年之後﹐值3百55塊錢﹐260% 的盈利﹐相比之下﹐如果持有美國政府債券的話﹐同樣的20年只給你帶來盈利81%。
至于說現在大家是買入還是變現﹐等到股市恢復之後再買入﹖這是您自己的決定﹐也是您自己該做的功課。有意思的是﹐最近中共的宣傳機器在宣揚中國的制度相比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金融制度更優越﹐因為中國的銀行並沒有出現其他國家的信貸危機。本開場白覺的非常可笑。
當今各國出現的信貸危機有次級房貸引起﹐放出去的債無法收回﹐變成了壞帳﹐乾脆停止借貸行為﹐銀根一下子凍結﹐企業沒有了資金週轉﹐也就是說﹐並不是銀行沒有錢﹐是有錢不敢借出去﹐金融市場不是資金出現了危機﹐是信心出現了危機﹐哪一天恢復了信心﹐哪一天金融市場才會正常運轉。
而中國呢﹐雖然經濟改革了那麼多年﹐但金融並不是市場化的金融市場﹐還是計劃經濟的一部分﹐銀行還是屬于國家的銀行﹐銀行的借貸行為絕大多數不是出于商業目的﹐更是出于政治目的﹐為了保持一定的就業率﹐必須不斷貸款給國營企業﹐為了本地的GDP 高速增長﹐必須貸款給政府的基建工程﹑面子工程﹐正是由于這些政治貸款造成了中國銀行的大量壞帳﹐要是擱到華爾街﹐早就破產多少次﹐金融危機多少遍了。
為了讓銀行上市﹐北京當局前幾年動用了上萬億人民幣的財政支出﹐動用了4百50億美元為銀行剝離壞帳﹐這跟歐美國家向銀行注資有什麼區別﹖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金融危機由國家和全體老百姓墊背而沒有顯露出來﹐就能說計劃經濟的體制優越嗎﹖中國房地產市場降溫﹐那些房屋貸款怎麼辦﹖恐怕中國即將來臨的的危機更大﹐這是今天的開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