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卞金峰基隆市九日電)行政院衛生署基隆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羅景齡指出,週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病人在近年來盛行率增加快速,隨著抽菸人口增加,糖尿病病人比例增加,速食文化普及,週邊血管阻塞的發生率也隨之上升,輕微會造成間歇性跛行或是缺血性疼痛,嚴重者會造成皮膚壞死,最後導致截肢。
羅景齡指出,這些病人中最多的則是糖尿病,和長期抽菸的病患,病患隨著阻塞部位的嚴重程度,會伴隨著疼痛的主要症狀,而急性動脈阻塞會造成突發性的疼痛麻木及壞死,而慢性阻塞則是會造成運動時下肢的缺血性疼痛,尤其是小腿肚處,休息後可以緩解,此稱為間歇性跛行,當阻塞更嚴重時,休息時也會疼痛,另外,病患因血管阻塞,患部會有營養不良之情形,如脫髮及泛白與指甲易碎。
羅景齡強調,依嚴重性分級可分為四級第一級為肢體麻痺、皮膚溫度下降,第二級則有間歇性跛行的症狀,如果連休息時都會疼痛,就是有第三級的程度了,而第四級則是患肢出現了潰瘍壞死的情形,基本上有上述的症狀就必須就醫。
羅景齡指出,除了要做適度的運動,增加側肢循環,藉此降低症狀外,就是要靠藥物治療,若再不行,且出現間歇性跛行,休息性疼痛,傷口癒合不佳等嚴重缺血的症狀時,應該考慮接受內科手術或外科手術治療,內科手術的方式是類似心導管檢查做血管攝影,及氣球的擴張和支架的置放,外科的方式則是使用達克龍(Dacron)或鐵弗龍(Teflon)人工血管或病人自體的大隱靜脈作為血管繞道的材料。970409
本文網址: https://www.ntdtv.com/b5/2008/04/09/a126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