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陳清芳首爾二十四日電)亞太肝臟學會2008年會今天披露相關研究指出,患者連續五年服用特定抗B肝藥物後,只有百分之一點二出現抗藥性,這是目前抗藥性最少的B肝治療藥物。與會專家認為,病毒的抗藥性是導致治療失敗,進而肝病惡化的重要原因,這項研究結果將影響新病患的口服用藥評估。
必治妥臨床研究處長布萊特史密斯指出,共有台灣、香港、中國大陸等一百零八位亞洲慢性B肝病患服用五年的「貝樂克」,每年的抗藥性發生率各為百分之零點二、零點五、一點二、一點二、一點二,實驗的病患在受試前都不曾接受其他口服抗B肝病毒的藥物治療,以便了解藥物的療效及抗藥性。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Masao Omata也有類似的報告,六十六個病人服用到滿第三年後,才有一人出現病毒抗藥性,病毒對「貝樂克」的抗藥性發生率為百分之一點七。
香港大學肝膽胃腸科主任黎青龍指出,全世界四億的慢性B肝有三分之二在東亞,中國就佔了一億多,目前認為,藥物治療的目標是要需要長期治療、病人體內的病毒量愈低愈好、控制抗藥性、避免抗藥性的發生。
自從一九九八年第一種抗B肝病毒的口服藥「干安能」上市後,陸續有「干適能」、「貝樂克」、「喜必福」等新一代同類藥物上市,這些藥物在迅速降低病毒量、使病毒e抗原由陽性轉為陰性 (治癒停藥的指標之一)、不易產生抗藥性等方面,各有所長,其中以「貝樂克」的病毒抗藥性發生率最低。
參與研究的成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張定宗指出,B肝病毒的本性就是「善變」產生抗藥性,目前醫界傾向新病人在初次治療時,可以先考慮投予不易有抗藥性的藥物,等有抗藥性發生時再換藥,至於已用其他藥物發生抗藥性的病人,如「干安能」的病患,即使改用「貝樂克」,五年的抗藥性達高達成五。970324
本文網址: https://www.ntdtv.com/b5/2008/03/24/a121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