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藥也會傷腎 長期用藥風險被低估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十二日電)國人一年吃掉三十億元的止痛藥,不少非類固醇的止痛藥都有腎毒性,但醫界今天說,由於通報及研究不足,藥品不良反應通報系統無法顯現的高危險病及高風險藥物,以致於長期正當用藥導致的腎功能不全問題,遭到輕忽。 在高雄縣鳳山市開業的社區藥師陳映伶指出,平日的長銷藥除了感冒藥、胃腸藥,還有止痛藥,老人家要止住眼前的疼痛,並不會想到醫院慢慢查出原因,不但常吃止痛藥,也是痠痛貼布的愛用者。

中央健保局統計顯示,非類固醇性消炎止痛劑的用量在2005年時,用到新台幣二十七點五億元,2006年攀升到二十八點七億元,以此幅度估算,今年可達三十億元,這還不包括民眾自己到藥房買止痛成藥。 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長廖繼洲認為,中老年人常有頭痛、筋骨痛、關節痛等疾病,促成了止痛藥的使用增加。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連瑞猛則說,坊間的止痛成藥成份並無成癮性,使用的人卻因為心理依賴,所以才會愈用愈多。 有個真實案例是位四十出頭的女性患者,她從年輕時就一直苦於頭痛,止痛藥吃了十多年,前幾年擔心長期吃西藥會傷肝傷腎,於是改服中藥,結果還是不知不覺發生慢性腎功能衰竭,目前洗腎。

腎臟醫學會懷疑,濫用來不明的植物藥、止痛藥,是國人尿毒症高發生率的原因之一;然而,diclofenac、ketorolac等藥理上具腎毒性的止痛藥,在藥品不良反應通報資料庫上,很少看到腎毒性、急性腎衰竭之類的病例症狀,翻開歷年的藥害救濟案件,不到十件是屬於正當用藥引起腎臟及泌尿道的失調。 在藥害救濟基金會的藥害救濟和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的資料庫裡,找不到能傷害台灣人腎臟的高危險藥物集中在哪些品項;而除了已知會引起間質性腎炎的馬兜鈴中藥外,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委託長庚醫院中醫分院辦理的中草藥不良反應通報中心,也沒有明確指出哪些中藥傷腎

台灣腎臟醫學院政策委員會召集人江守山指出,醫院診所可能認為非類固止痛藥的腎臟不良作用是藥理常識,而疏於通報,所以,無法反映止痛藥如何影響腎功能的實際情況。 他說,止痛藥非常容易取得,有些病患因為退化性關節炎、自體免疫疾病等因素而長期服用止痛藥;有些病患如糖尿病、高血壓或肝病,服用止痛藥也要小心,這些病患有需要列入監測對策,建議衛生署可以檢做肌酸肝值做為監測早期腎病變的工具。970312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