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不實報道成眾矢之的

《紐約時報》近日發表了一篇指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在2000年競選時與一名小他31歲的女性發生不倫之戀的報道。這篇報道在社會上引發議論。但是人們譴責的不是主人公麥凱恩,而是報道者《紐約時報》本身。下面請看記者的綜合報道。

 

記者:《紐約時報》這篇報道的緋聞部分是建立在匿名消息來源的自說自話,沒有提供任何可供稽查的獨立證據,沒有照片,沒有旅館發票,唯一披露姓名的消息來源也沒有明確說明麥凱恩有不正當的行為。而《紐約時報》負責監督新聞品質的公眾事物主編克拉克霍伊特也出面發表專文質疑該報道不實。

 

CNN採訪了麥凱恩的前合作者,加利佛尼亞伯克利學院政治學教授丹施努,施努說:他不知道麥凱恩和該名女子之間有任何不正當關係;如果有,以他當時的級別 早就知道了。而且施努告訴CNN記者他在去年12月已經向《紐約時報》作證,但是該報並沒有把他的話放到報道中。

 

另外,ABC新聞也撰文提出質疑,文章援引故事女主人公的公司總裁凱文裴的話說:“《紐約時報》的斷言和惡毒的諷刺是完全錯誤的”,凱文裴認為這個故事“沒有事實根據” 。

 

麥凱恩的反對派,保守派電臺的主持們也出來譴責說:“《紐約時報》做了項超級諷刺的工作。”

 

不只是保守派紛紛出來指責《紐約時報》,許多分析家表示:僅憑二個前競選夥伴的沒有根據的懷疑就發表此報道,“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報紙應該有更高的標準!”。

 

資深記者AMSTRONG WILLIAMS認為這則報道“只能使我們做媒體的失去信譽,人們要懷疑我們報的是什麼,里面有多少真實的東西或者我們是不是做過調查。”

 

《紐約時報》類似的不負責任的報道在本月初也出現過。2月6日,這家報紙把受到紐約各界讚譽的神韻藝術團的演出歪曲成“難以看下去”。

 

讀者譴責《紐約時報》的行為嚴重違背了它自詡的“所有新聞都適於發表(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的辦報口號和它所提倡的“無恐懼無偏袒”的職業道德。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