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台灣人筆會談台灣文學淵源歷史

【新唐人】大紐約區海外台灣人筆會舉辦第四屆年會﹐1月1日在新澤西新同樂餐廳舉辦新年晚會﹐65萬字小說《楊梅三部曲》的作者黃娟應邀細說台灣文學的淵源和歷史。

會上新會長李惠仁醫生與蔡榮聰醫生新舊交接﹐台北駐紐約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廖港民和華僑文教中心高家富副主任應邀前來﹐他在致詞中表示﹕“雖受中共打壓和經濟統戰﹐在2007年9月呼籲台灣加入聯合國的歷次活動﹐獲得2200媒體刊登﹐很多是支持台灣的。”

晚會主講者黃娟表示﹐談到台灣文學的淵源﹐可以說是從1930年日據時代﹐當時統治台灣的日本也是盛行民主思潮。

“在從大陸逃出來的國民黨政府遷至台灣﹐49年後的台灣開始籠罩在中國文學的大旗下﹐以反共文學為主﹐台灣作家在默默學習新文學 ﹐小心翼翼的寫自己身邊的故事﹐1970後﹐出現有寫鄉村﹐漁民﹐ 農工的故事發展成的鄉土文學。”

黃娟說﹕“1980 年後台灣文學發展為本土文學﹐90年代‘台灣文學’才被喊出﹐而在此之前台灣兩字均被扣以‘台獨’之名﹐在這段漫長歲月中﹐台灣作家遭受的待遇﹐不是重視是監視﹐不被鼓勵而是被壓抑。”

黃娟的小說《楊梅三部曲》分三部份﹐其中《寒蟬》是以她親身經歷國民黨恐怖經驗的震撼﹐部份國民黨官員的貪污、投機等不良表現使得台灣人民對“劣質中國文化”極為失望。

而《落土蕃薯》部份是寫出海外台美人的歷史﹐寫出隨著台灣人逐步走入民主運動﹐到助選台灣和2000年的政黨輪替。

黃娟期勉台灣人多閱讀﹐多動筆﹐留下台灣文學和文化﹐她推薦認真讀一讀文學作品﹐只有感動人才會讓人有所行動。

新唐人電視臺記者朱江紐約報道。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