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漫遊】玉之華-玉器大展

【新唐人2006年10月23日訊】【藝海漫遊】(154)玉之華玉器大展:「玉之華」為國內、外古玉收藏界的一大盛事

觀眾朋友您好!歡迎收看藝海漫遊。今天為您介紹的是–「玉之華」的玉器大展。

這是一場在相當罕見的玉器大展,繼續五年前第一次的展出「玉之華」之後,2006年第二度推出「玉之華」;緣起於國父紀念館舉辦的古玉研究班,持續多年來學員們學有所成,融會貫通後成為玉石的行家,學員們展示了一系列學習過程中的學術研究報告,藉由展覽,展出學員們個人的珍藏之外,並邀請其他的收藏家,總共有一百三十八位收藏家一起共襄盛舉,展出這一場令人目不暇給、令人嘆為觀止的玉器大展;展出的玉器既深且廣,它的深度是貫穿八千年的玉石文化的脈絡,而它的廣度則是網羅各種用途的玉器,接下來,我們來一睹琳瑯滿目的玉器大展。

2006年7月在台北市國父紀念館,有一場名為「玉之華」的玉器大展,參與展出的玉石收藏名家有一百多人,展出的玉石多達二千五百多件,為國內、外古玉收藏界的一大盛事。

世界上產玉的國家很多,玩玉的國家也很多,就像我們知道的英國、法國、德國、瑞士,你看這張表,很多國家都有玉器。

但是為什麼獨獨中國人很喜歡玉器,自稱是玉的傳承國家,有五千年的歷史,就是因為說這些國家是在某一段時間它的玉器很發達,但在不明因素的時候就斷掉了。

不像中國是從最早的查海、興隆窪文化離現在大概八千年左右,一直傳承到現在,所以中國的玉文化,它的世界觀和世界上不同的一點。

在一萬到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因為還沒有文字記載,所以又稱為史前時期;由考古挖掘出來中國的出土文物中,已發現有各種不同的玉器。

我們看這些圖上的佈點,跟剛剛講的系列大概有一個地理上的概念。東北地區是紅山,東南是良渚,中原是龍山,西北是齊家,南島文化台灣的話是卑南文化。

中國人對玉石一向情有獨鐘,回溯淵遠流長的玉石發展史,所牽動的,也正是中國文化的脈絡。

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是從興隆窪、紅山,然後最後變成小河沿、夏家店,夏家店就接到夏文化,這一區的紅山文化就到了夏家店。

與紅山文化接軌的是夏文化,從此進入這一部分的中國歷史,也就是四千多年前由大禹所建立的,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

天工開物,其實坦白講就是工具,工具型的東西叫做天工開物。

圓形的東西,玦跟環跟璧都是圓形器,然後坏是管狀,管珠是圓的立體的,幾何形的東西。

那生命禮讚就是食物,蟲、鳥、龜、花草,那些崇拜用的一些玉器,就是對我們生命禮讚。

良渚文化

這一區的良渚文化,它從河姆渡、馬家濱、崧澤、良渚,它到晚期就叫馬橋文化。

良渚文化又被稱為玉琮的故鄉,古代重要禮器之一的玉琮,在良渚文化中發現的最為齊全。

這一區就是東南系列的松澤文化、良渚文化。

良渚最精細的時候是在中期,中期是反山和遙山,中期的時候良渚的東西,就有紋飾,這裡面的像放大出來,就是這個,這個人兩隻手壓著這個,兩隻手這樣壓著一隻異獸,這邊有看到瓜,有沒有?所以人騎獸,這是良渚的特徵。

這是對神的崇拜,四面各有神人,在這四個腳,它是用兩個轉角,這樣九十度合起來,一個眼睛、一個眼睛在這邊,所以這是它的一個美的造型,這樣兩個合起來,所以四面各有神人守護,成四柱,撐住天地,使之不墜;四角成八方,四邊就變八方,代表有神巫主宰,這裡面又有鳥,用神鳥傳遞,四個角落就是簡化,所以這個時候,完全是神權,神權,對是神權的崇拜。

由於地區性的發展、脈絡相傳,良渚文化所奠定的是商、周文化的源起。考古中同時發現有很多的玉項飾,先民們將各種大小和形狀不同的穿孔管、珠、墜等串穿成環形的項飾,年代久遠的玉飾呈現出古樸的色澤。

尋著玉石的脈絡,時光要回溯到八千年前新石器時代,又稱史前時代;然後進入到夏商周之後,用在祭祀天地用上面的是周禮六器,用在代表官階爵位上面的稱為六瑞,那個時候的玉器被賦與無比崇高的地位,當時的玉器只有王公貴族們才能使用,而一直到明朝才開放為民間可以自由配戴、買賣,自此玉石才又開啟另一番不同的面向。

這一場玉之華玉器大展,由國父紀念館古玉研究班的成員,結合多位玉石收藏家共同展出,展出的不只是數量多、種類繁複,而且是以學術研究為出發點,籌畫出這一場極具教育功能,能夠帶給民眾豐富知識的展覽。

周禮六器

雖然玉石產地遍布世界各地,然而,只有中國人給予玉石一個極為尊崇的地位;在周禮春官大宗伯記:「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

而禮天用的是蒼璧,蒼璧為素璧,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大型玉璧的用途,是用在禮器、饋贈、玩賞、喪葬,也有多種紋飾如禮璧、榖紋璧,蒲紋璧、雲紋璧等等,而中間的孔洞大小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稱,它分為璧、環、瑗三種。

古代的人認為天圓地方,天圓所以用圓形的璧為禮器,以蒼璧禮天;而大地是方的,又在五行的中央-屬土,所以用琮做為祭祀用的禮器,「以黃琮禮地」。

龍山文化

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它是從北興文化,大汶口文化然後到龍山文化。

在大汶口文化跟良渚文化,是在人的手上,在骨頭的上面,是出土的掛在骨頭上面,所以琮應該是手鐲子,蛻變而來的。

長方形,切一半就變正方形了,正方形去邊就變成六角形,六角形一磨就變做圓形,這也是個工序的來源,所以為什麼說規矩,就是這樣來的,規就是圓,矩就是方,就是天然的產物。

「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由此縱觀數千年來的玉器和中國的禮制、文化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史前是平首圭,進到後來歷史就變成尖首圭,史前是平首,進到歷史是尖首。

自從商周以後禮器中的玉器,除了六器之外,還有六瑞是以朝綱聘用做為爵位的憑證,在六等爵位中,王及公、侯、伯爵位最高,他們持的就是「圭」;子、男的爵位較低,他們所持的是「璧」。

齊家文化

齊家文化就是從仰韻文化,一路下來的。

所以由華夏民族統一中國之後,所以我們叫做華夏文化,夏、商、周,然後就秦、漢、魏、晉、南北朝,一路到明、清,就變做一元化;但是你記住在史前文化,叫做多元性。

對神的景仰,對祖先的崇拜,所以這一個共通性,可以說每個地區所表現出來的,都是對神澤、對天地的共同崇拜。所以紅山文化出現的東西,跟良渚文化出現的東西,跟龍山文化、其他文化,它都有它自己個別代表性的東西,但是,那個東西都是權力的象徵,或者對祖先的懷念,所演變下來的。

在新石器時代同時也發現多種不同的武器,「斧」具有很多不同的功能,它既可以做為劈砍、挖掘的工具,又可以做為攻擊防衛的兵器,它甚至還代表權威的標誌及祭祀的禮器。

「戈」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多見於龍山、台灣卑南、商、周等時期,早期的武器除了作為防身的用途之外,還用在儀仗、殉葬等等,甚至還代表等級、尊卑之用。

「玦」同樣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在很多不同地區都有「玦」的出土,甚至於和商代同期的馬雅文化中都發現有玉玦的存在。

根據出土文物考據,「魚」形飾件最早出現在七千年前,但不知何故,之後中斷了一千多年,一直到商代才又再次出現;用今天的審美觀來看,「魚」形飾件仍然充滿活潑律動的美感。

造形源自獸牙佩飾,「觿」的出土是在古代高官的全組玉佩的組件中,所以也有人解釋說可能是古代將領帶兵出征時,都會佩戴「觿」,然後用它在地面上畫戰圖之用。

西北叫齊家文化。這一邊還有各個零星的,比如在湖北的,有石家河文化,在安徽的,有林家昌文化。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在史前時期的文化是多元性的,並不像我們講的單一性。單一性是進到歷史時期,夏、商、周以後才叫做單一性。

從新石器時代傳承到商周時期,玉石工藝就有了顯著的發展,用類別來區分的話,有工具、武器、日用器物、佩飾、禮器等五類,在製作上,不但十分精美,而且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工藝水平。

中國人愛玉、玩玉、賞玉,藏玉的風潮伴隨著悠久的中華文化,不但造字時用了很多玉字旁的字,而且在很多的詞彙裡可以看到玉的存在,例如形容女生叫小家碧玉,形容帥哥說是面如冠玉,其它還有金科玉律、拋磚引玉等等,這些充分的顯示出,玉石文化深深的紮根在中國人的生活裡。

玉,是指色彩美麗、質地堅硬,同時還必須是珍奇稀有的礦石;古人說:“玉不琢,不成器”,好的玉石要更進一步加工、琢磨,使它成為價值連城的珍寶;這句話同時用來砥礪年輕人向上學習,以及教育的重要性。

美麗的石頭,都叫玉,那在中國書裡面,山海經有寫過最多都產玉的地方,所以古代沒有礦物學的基礎,所以中國在造字之後,就把玉這篇,好的玉,比如像珠璣,不好的玉叫珉(玉字旁再加一個民倉頡打不出來),暇玉就叫做不好的玉,有一點缺點的,有缺點的.

單從造字上就可以看得出來,玉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從周代開始,「玉」就被認為具有仁、義、禮、智、信、勇等種種美德。因此,佩玉不僅是一種裝飾、美化而已,更是一種倫理、道德的象徵。美玉成為士大夫的雅好,甚至於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法。

(古代文人的畫像,古畫,王雙寬的畫像──百位英雄中也有很多佩玉的圖)

龍的紋飾

商代是崇龍,西周是崇鳳,鳳鳴西岐對不對?比較敬重鳳,商代比較敬重龍,早上你看到龍鳳合體的東西,龍在上鳳在下,那是商朝的;若是鳳在上龍在下,就是周朝的,這都是有一個規律。

紋飾這個是眼睛、眉毛,上面是耳朵或是腳,這是上顎、下顎、吐舌頭,身體出來,這樣的話,代表一條龍。所以市面上有一些仿的東西,他不了解這紋飾的問題,這個脊椎往的方向是往頭部走,往下走他就是不懂,這都是癥結。

既然自稱為是龍的傳人,可想而知,自古中國人對龍這種神獸有多麼的鍾愛,雖然現代的人無緣一睹龍的廬山真面目,不過在很多的地方還是可以看得到龍的丰采。

(廟裡的柱子-李梅樹祖師廟╱天后宮,王雙寬的畫像,九龍圖繡畫,吳敦厚的燈籠….)

眼睛、眉毛、上顎、下顎,這是一條龍,對稱這邊也是一條龍,上顎、下顎有沒有?上顎、眉毛、眼睛、下顎,這邊又是一條龍。

這個是對稱的四條龍,商、周到春秋,龍還沒分解時是這個形狀;春秋中期龍分解變成剛才所講的CS長尾巴蝌蚪紋,就是這個有沒有?

進入漢代以後,玉器有了不同的風貎,它漸漸的從貴族文化轉向世俗文化,在造型上,有很強的裝飾性。玉器主要用在觀賞、陳設以及實用器皿上面。

春秋戰國以及漢代時期盛行厚葬,晉朝葛洪在抱朴子一書中寫道:「金玉在九竅,則死人不朽。」。而幎目組玉器是縫在絲綿布上,在臉上的眉、眼、鼻、口等各部位排列覆蓋,讓亡者看不見塵世的污濁而得以寧靜安息。

對神的景仰,對祖先的崇拜,所以這一個共通性,可以說每個地區所表現出來的,都是對神澤、對天地的共同崇拜。所以紅山文化出現的東西,跟良渚文化出現的東西,跟龍山文化、其他文化,它都有它自己個別代表性的東西,但是,那個東西都是權力的象徵,或者對祖先的懷念,所演變下來的。 這段文字重覆用 先前已用於齊家文化

在「玉之華」玉器大展的展覽場中,陳列著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到現代的玉石,這些橫跨數千年的時光、種類不同的玉器,無論是沉澱著歷史的古玉,或者是現代創新的作品,都一一展現它們動人的光芒。

從出土的文物中來看,那些玉石在地底下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不朽、不壞,甚至於光澤不減,這可能是中國人鐘愛玉石的原因之一吧。今天的節目就為你進行到這裡,往後我們將繼續為您介紹玉之華,也歡迎您再度收看。藝海漫遊,我們下次再見。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