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4年11月08日讯】北京当局一再延迟的“化债方案”,现在终于出炉。中共人大常委会新批准发行的6万亿元专项债券,外加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的专用资金,总计在未来5年内有10万亿资金可用于化解地方政府隐形债务。专家认为,此举旨在“拆弹”,然而需求问题仍未解决,仅化债而不从体制上进行改革,也只会是扬汤止沸。
美国总统大选尘埃落定后,中共名义上的最高立法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当地时间11月8日下午批准一项关于“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而这项法案的重点是批准发行新的专项债券,用于置换地方政府多年积累起来的隐性债务。
在当天下午4点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宣布了上述决议,并介绍了这部法案的内容要点。
据蓝佛安介绍,从2024年开始,北京当局将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资金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再加上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可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其中,新增加的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将分三年安排,从2024年开始,每年安排2万亿元用于支持地方政府置换各类隐性债务。
蓝佛安宣称,中国政府(中共当局)“还有较大举债空间”,疑似暗示未来还有可能继续扩大发债规模。
外界分析,这次北京当局推出的所谓“十万亿化债方案”,实际上就是把利率高、管理不透明的地方政府的表外债务,置换成利率低的表内债券,可帮助地方政府节约数千亿元的债务利息,避免债务危机在短期内大爆雷。预计地方政府所建融资平台发放的“城投债”,将是本轮债务置换的主要对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截至2023年底,中共地方政府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总额将达到60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GDP的47.6%。而贷款、债券和影子信贷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都是中国金融体系中日益严重的系统性风险源。
外界认为,中共当局这次出台的财政政策明显旨在“拆弹”,并没有如投资者此前所期待的那样着力于提振经济。有财经专家也指出,化债虽然能够暂时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但需求不足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在《财经》杂志总编辑王波明的自媒体频道“聊一波”中,前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许善达以嘉宾身份回应主持人相关提问时就直言:“化债并不能解决市场需求问题,它并不能培养税源。”
许善达表示:要解决税源短缺的问题,还是需要房地产政策能够把市场带动起来。现在的问题是,即使政府给房企减税或提供资金“保交楼”,房地产开发商也没有动力去把烂尾楼盖完,因为即使修建完成了,许多房子还是卖不出去,根本的原因就是需求问题没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今年10月29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一个经济论坛上发言时,曾就自己提出的“10万亿刺激规模”概念解释说,当经济面临很大压力,在短期内有可能快速下滑的情况下,采取刺激措施是必要的,但是任何刺激措施都是有代价的。
他说:“只有刺激,没有改革,长期看解决不了我们面临的需求不足问题,但是我们看到一种倾向,对刺激感兴趣,对改革不感兴趣。”
(记者李明综合报导/责任编辑: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