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北京首都机场持续亏损4年半的背后

根据中期财报,2024年1—6月,六家A股机场类上市公司,五家(上海机场、深圳机场、白云机场、海南机场、厦门空港)盈利,就首都机场一家亏损,净亏3.3亿—4.0亿元。

(转摘自:民航资源网)

实际上自2020年以来,首都机场连续亏损:2020年,净亏20.35亿元;2021年,净亏21.17亿元;2022年,净亏35.27亿元;2023年,净亏16.97亿元;加上2024上半年,总亏损金额近百亿元。

首都机场是中国机场业中的大佬,曾一度在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亚特兰大机场),为什么现在成为了机场之中的亏损王呢?

首都机场自己解释有两大原因:(一)国际市场尚未全面恢复;(二)叠加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转场分流影响。可是,却有陆媒对这个解释提出了质疑。

就国际航线的恢复情况而言。当局放弃“动态清零”后,2023年国际航空市场逐步恢复。首都机场的国际旅客输送量,约恢复至2019年1178万人次的50%左右(2024年上半年为569万人次)。相比而言,上海浦东和虹桥两大机场,它们的国际通航点在2023年已经恢复至2019年的73%;尤其2024年,到6月16日为止,已有超300万人次外籍旅客经由浦东国际机场入出境,比去年同期增加240%。为什么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首都机场却跑出了最慢成绩呢?

就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分流而言。2023年,大兴机场的旅客输送量达到了3941万人次,的确造成了一定的分流效应,但并非是导致亏损的决定性因素。2023年,首都机场旅客输送量达到了5297万人次,虽仅恢复至2019年的一半左右,但也非常大了。比较而言,在旅客输送量上都远远不及首都机场的深圳机场(5273万)、厦门空港(2410万)、海南机场(2545万),为什么都纷纷实现了扭亏为盈呢?

以上两方面的质疑,说明首都机场的经营确实存在问题,不能把亏损都甩锅给客观因素。

不过,本文的主旨不是指出经营问题是首都机场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是强调首都机场亏损背后的深层因素。

第一,中共“动态清零”政策对首都机场造成的重大冲击

北京是中共的政治中枢所在,执行“动态清零”政策比其它地方更严厉,加上北京也多次出现新增病例,给首都机场的运营带来巨大影响。这从首都机场历年旅客输送量(见下表)看得最清楚。例如,2022年旅客输送量断崖式下降到1272万人次,跌出全国前十名。

第二,首都机场集团由民航局直管,官僚化程度最高,有多名高官落马

目前国内所有的机场、航空公司中,由民航局全资所有并直接管理的只有首都机场集团一家。首都机场集团的主要领导大多数来自于民航局管理下的干部。首都机场集团的规模很大,不仅旗下拥有54个干支机场(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江西、吉林、内蒙古、黑龙江等7省),是全球最大的机场集团;而且拥有拥有最多的产业形态,如金融、地产、商业、服务、免税、传媒、广告、旅游等等。这就使其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而且腐败严重。例如,首都机场集团原董事长李培英2009年8月7日,被执行死刑;2012年,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张志忠涉受贿,被判20年;2017年,首都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史博利受贿,被判3年,等等。

第三,首都机场持续亏损折射中国经济的“南北差距”

六家A股机场类上市公司,五家(上海机场、深圳机场、白云机场、海南机场、厦门空港)盈利,这五家都在南方;首都机场一家亏损,偏偏就它在北方。这似乎不是偶然的。

中国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南北地区在经济、文化、自然、地理、气候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经济学界已有共识:最近十几年,中国经济在东中西差距缩小的同时,南北差距快速扩大。2010—2021年,北方经济占全国总量从42.8%快速下降至35.2%,南北经济总量差距从14.4个百分点迅速扩大至29.6个百分点,人均GDP差距扩大。直接原因,是2013年后北方地区的GDP增速塌陷,并很可能伴随一定程度的人口由北向南流动。更深一层原因,有经济学家指出,南北差距根本上是市场化程度的差距。当局也认识到这个问题,2018年11月出台《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构建协调国内东中西和南北方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但几年下来,南北差距仍在扩大。

结语

2020年前,在中国机场中,首都机场遥遥领先。但这是其政治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所造成的,并非其经营管理能力超强。疫情一起,航空业遭重创,首都机场被打回原形。在新的形势中(国内北方经济更快衰落,国际上西方加速脱钩),其长期被掩盖的弊端大暴露,自身又缺乏改革能力,恢复缓慢,业绩巨亏。首都机场从遥遥领先到现在巨亏,值得解读的东西很多。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刘明湘)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