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为何要吃梨?传统习俗蕴含养生智慧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4年03月05日讯】3月5日是惊蛰节气,春雷始响,庆祝春天的到来。这个万物复苏的节气有吃梨的古老习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养生智慧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卯月的开始。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时节,春雷始响,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蛰虫被雷惊醒,纷纷破土而出。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春雷响,万物长”“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

惊蛰在历史上也曾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

中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此时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春鸟飞来。

晋代诗人陶渊明描写惊蛰节气的诗句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惊蛰也是春耕开始的日子,农谚也说:“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

《黄帝内经》上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意思是春季万物复苏,人们应早睡早起,慢走散步,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

惊蛰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吃梨,梨在中医理论中有“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腑之阴”的说法。生吃梨可以清除体内的热邪,而煮熟的梨则可以滋养身体的阴液。

冰糖雪梨资料图。(视频截图)

在惊蛰这个由冬转春的时节,人体需要适应气温的上升和湿度的变化,食用梨可以帮助身体调整状态,保持阴阳平衡。

此外,梨与“离”谐音,惊蛰吃梨寓意着驱离害虫,保护庄稼,希望新的一年获得好收成。

梨的吃法多种多样,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煮水食用,在一些地区,除了吃梨,还有其他一些与节气相关的食俗。

“懒龙”:这是天津传统小吃,也叫肉龙,流行于北京河北等地。是用发好的面擀成饼,再在上面均匀的抹上一层肉馅,卷起来再上锅蒸熟,吃的时候可以配上稀饭等食物。

陕西地区吃炒豆、闽南地区煮毛芋子,寓意炒虫,吃虫,祈盼新的一年庄家不遭虫害。

芋头:惊蛰这天要在热水中煮带毛的芋头(代表消灭多种虫害),用煮芋头沾糖吃,做法简单,好吃又健康。

惊蛰有吃毛芋头的习俗。(视频截图)

韭菜馅饼:用最好的面粉和面做饼皮,用韭菜做馅,韭菜性辛微酸,含有挥发性油质,能散疲活血,温中下气,补虚壮阳,在肠内起消毒作用。

鸡蛋:民间还有惊蛰吃蛋的说法,据说是因为惊蛰这一天要祭祀白虎,而白虎通常獠牙张嘴,只有以蛋喂食,饱食后它就不会伤人了。

(责任编辑:唐颖)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