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澂:李克强之死带来的思考

上海的秋,今年来得较晚,满树的树叶青绿,落下来的微乎其微,一阵风来,总能飘落一片两片。

李克强正是其中一片,意外落到上海的地上,算是人生的任务提前完成了。

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只是,李克强还剩下的一点名声,人死了,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李克强的名和声都有了:“人在干,天在看,苍天有眼”,“有权不能任性”,“长江黄河不会倒流”,“六亿人,月收入1000元”……苍天有眼,李中堂在68岁的时候停在了终点,人说他实在憋屈,十年之久,或许那所谓的“心脏病”就是憋屈出来的……具体死因并未有一个真正信得过的结论。

李克强彻底走了,走了仿佛是一个解脱,寻得一片安息,就像树叶落下是对众生的安慰一样。

李克强1955年生在合肥,和另一个李中堂李鸿章属本家同乡,他在合肥读完了中小学,受过完整的基础教育,高中毕业后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了淮河边的滁州专区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当农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凤阳坐落于淮河南岸,凤凰山之南,所以叫凤阳,不过凤凰山之北不叫风阴,就像家有阳台没有阴台一样。凤阳花鼓非常有名,每段约27个字,比如“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凤阳本是个好地方,因为民谚有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岸边是鱼米之乡,怎么会十年倒有九年荒,这不是煽动阶级仇恨吗?如果真是那么容易闹饥荒,小岗村的农民在大包干之后也不会连年丰收,也不会有“要吃米,找万里”——另半句是“要吃粮,找紫阳”流行开来。

李克强是在1974年下乡到凤阳的,他父亲的老家就在凤阳的隔壁,名叫定远县——京沪铁路有一个定远站,算是回到老家锻炼,老家人肯定不会亏待他,再说他父亲曾经当过县长,不大不大的官,人家县太爷的公子,下乡是镀金,算不上落魄的凤凰不如鸡。

在凤阳大庙公社东陵大队的四年时间,克强当了四年农民。那时的工农商学兵,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把乡镇整成“公社”,就是苦力集中营,或者说农奴生产建设公司;党把村庄整成生产大队,大队下面又有生产队,李克强就成了公社的新社员,成了生产队的新劳力,就仿佛延安时期的南泥湾,大集体,大锅饭,天天吃甘薯那样的忆苦思甜饭,几乎每个社员都活成劳改犯,克强也不例外。

那时的生产劳动,不发工资,不管饭,都是自食其力,每天干活,计算工分,年终把工分积累一下,换成口粮,也可以说,按工分发粮食,算是发工资了。一年到头,农民几乎见不到钱,急用钱,只能卖口粮换钱,还有卖种子卖血的。

乡下生活虽苦,但那时大家都一样,也可以相信李克强的父亲能罩着他,不然他不会那么快就成为毛泽东思想学习积极分子,而且还入了党。在凤阳四年,二十出头,根正苗红,还当上了大庙公社大庙生产大队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在等级森严的基层政权圈子里,上面没有人,是不可能当上支部书记的。在县里,县委书记是县太爷,村里的支部书记就是村里的“村太爷”,一亩三分地,大队书记的地盘就是党的地盘。

1977年恢复高考,自幼学习用功、嗜书如命的李克强,终于可以提前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憋屈时光了。农村再好,也非久留之地,李克强终于像鲤鱼跳龙门一样逃离苦海,参加高考,一炮打响。

原本,他填志愿时把安徽师范大学放在第一位,因为他听说读师范吃饭不要钱,可是,那一年的高考邓小平有批示,要录取高素质的人才,要精挑细选,所以那年大学开学延迟到第二年的3月份。李克强高考成绩不错,北大招生有抢招的优先权,李克强在填报志愿时也报了北大,不过不是第一志愿,但北大居然撇开第一志愿,直接录取了李克强。从此,李克强就与北大有缘了,本科研究生一路读下来,一直读到硕士毕业,后来进入团中央,又继续读北大研究生,在北大获博士学位。

李克强读书甚丰,少年时得益于父亲的同事、文史专家李诚的指导,他一丝不苟地指导李克强读书,开卷有益,也要读好书,比如《昭明文选》就比《古文观止》更有深度,《唐诗三百首》只能泛读,等等,日积月累,李克强在中学时的阅读可能超过了一般的大学生水平,看来北大录取他没有录错。

李克强读北大,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结果使他走上仕途,只是没有想到在退休前的十年憋屈,结果是“一事无成”——有媒体人士这样评价他。退休仅仅半年余,突然死于暴毙,看到网上有人留言说:“人人都在交五险一金,有个九零后说,看到总理走了,都不想交五险一金了。”李克强退休仅半年,按规定应该交了相当于40年社保医保的人头费,结果也就领了半年退休金,四十年工龄等于零,一声叹息。

李克强北大毕业后被提拔,进入团中央,得益于八十年代前期活泼的用人制度,所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李克强进入了胡耀邦、胡启立、胡锦涛的视野,先后与李源潮、刘延东、王兆国是同事,从团中央到河南省、辽宁省和国务院,一路有贵人提拔,胡锦涛就是他的恩师,只是悲剧的是2022年底二十大召开,胡锦涛在主席台上被架走,临走前与习近平说了几句话,习近平点点头,接着又略显无奈地拍了拍李克强的肩膀,李克强点点头,不知什么意思,不料不到一年,胡锦涛还健在,李克强却意外身亡,谁解其中味?

据说习近平对中南海南院北院之争耿耿于怀,李克强所在的国务院是北院,十年之间两人就是貌合神离,合不来。到了2023年3月李强上台,战战兢兢,直接矮化北院,干脆称国务院首先是一个政治机关,直接说国务院是南院的“小三”就行了,干净利索。

习李不合,以至于二十大时传出“习下李上”,结果却是“团灭”——一不做二不休,或许二十大之后,李克强的悲剧就已经注定了,为什么不提前拍案而起弄个鱼死网破呢?或许,知识分子掉不下那个面皮,可人家红卫兵就喜欢蛮干,与其活在你死我活的阴影下,不如你死我活。有权可以任性,有权可以吃相难看,在所不惜。

李克强是一位悲剧人物,原本是头号接班人——一把手的角色(储君),结果却意外被靠边了,最后还被意外“清零”了。有人说,2023年日历中,李克强之死是无比难忘的,他的死带来的影响力比他当十年总理还要大,是喜还是悲?是意外还是注定?

其实,李克强并没有死“了”,而是活在人们心中,在合肥红星路故居,在10月27日之后爆发了“鲜花革命”,人山人海,花山花海,出租车载人到红星路有不要车费的,街头有免费送鲜花的,老师带着幼儿园孩童和小学生纷纷送来鲜花,大家离开后地上没有留下一片垃圾,这是何等感人的场面。接着,郑州、上海、成都、武汉……等等都在有不同程度的纪念,不同风格的“鲜花革命”。

真不知此时李克强妻子程虹女士和其女儿是何等的悲愤,她们有话要说吗?她们能说出话来吗?还有她们的亲属们,一家人的处境将会如何?

秋风扫落叶,落叶不是无情,而是飘零的叹息,只是要问:李克强之死给中国带来什么?李克强之后的中国,何去何从?

秋天到了,冬天还会远吗?

2023年11月哀悼李克强不幸离世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北京之春/责任编辑:刘明湘)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