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09月19日讯】中国大陆一份最新发表的研究指出,中共实施的教育减负政策不仅没有减轻学生和家庭的负担,反而加剧了贫富在教育投入和产出的分化,贫穷家庭的孩子更难以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升学,而富二代则更容易升入更好的学校。
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大陆顶尖期刊——《经济学》(季刊)2023年第23卷第3期,文章标题为《教育减负、家庭教育支出与教育公平》,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雷晓燕教授、北大汇丰商学院沈艳教授和北大国发院博士研究生周子焜。
此研究称,教育减负政策没有减少学生学习负担,也没有降低家庭教育支出,相反,新政策带来的的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的分化。从投入上看,高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和学生学习时间双升,而低收入家庭则双降;从结果上看,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获得优质教育的门槛更高,加剧了“寒门更难出贵子”的问题。
文章整理了2005—2018年中国大陆各省和中共中央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教育减负政策的所有公开文件,归纳出教育减负政策的17个细项并分别对其进行打分,构建了各省逐年的教育减负政策指数。
结果发现,减负政策在总体上对家庭教育开支和学生学习时间的总体水平都没有产生显着影响,但造成了不同背景家庭的教育投入和产出的分化。
研究结果显示,收入分位数为前46%的家庭,在教育减负后升学变得更容易,后54%的家庭在教育减负后升学变得更困难。
文章说,投入角度导致的分化更是触目惊心:寒门家庭的教育支出下降21%,而富裕家庭上升66%;寒门学子的学习时间每周下降9.19小时,而富二代每周却上升10.37小时。
而在产出方面,在2008年到2018年间,加大推行教育减负力度,导致“寒门学子”(收入分布处于最底层10%的家庭的学生)升高中的概率下降了9.3个百分点,而“富二代”(收入分布处于最上层10%的家庭的学生)升高中的概率上升了5.3个百分点。
研究指出,减负政策缩减了公共教育投资,个体只好在升学竞争中通过私人教育投资弥补。因此,经济实力强的家庭会加大私人教育投入来争取更多的升学机会,经济实力弱的家庭则被迫从升学竞争中退出。
“减负减少了校内教育供给,此时高收入家庭的学生可以依靠家庭补充教育投资获得额外的竞争优势,而由于缺乏相应经济支持,一部分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就会从升学竞争中退出。”
研究认为,总的来看,一方面,既往的减负政策没有使高收入家庭和学生“减负”,他们反而增加了各项教育投入,参与到基础教育的“内卷”当中;另一方面,减负政策却使得低收入家庭减少各项教育投入,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在升学竞争中获取的机会越来越渺茫,被动从升学竞争中退出,不得不“躺平”。
文章指出,其结果就是,过去那些依赖天赋和勤奋而不依赖家庭教育和经济支出的教育模式正在消失,这样的个体和家庭在“减负”后不得不加大经济投入。
值得关注的是,这项研究考察的是中共政府实施“双减”政策之前的教育减负及其效果,教育减负主要集中在减少校内负担。
而从2021年7月开始,中共当局开始发布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所谓“双减”政策,其范围和力度远超之前的减负政策。“双减”政策规定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机构,线上学科类机构改为审批制,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随之,中国大陆众多上市教培机构市值腰斩,很多教育机构濒临破产。更多的中小型教培机构倒闭或注销。
(责任编辑:李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