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08月31日讯】近日,德国媒体发表文章指出,欧洲许多城市正在终止与中国大陆的友好城市关系,欧洲正在与中国脱钩,不是大张旗鼓,而是悄无声息,自下而上。
2023年8月29号,德国资本杂志(Capital)刊登了Roland Lindenblatt, Hannah Schwär 和 Bernd Ziesemer的文章《悄然的告别: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德国城市放弃与中国的姊妹城市关系》。
文章列举了很多欧洲国家的城市,包括德国、荷兰、捷克、立陶宛和意大利等国家的城市,这些曾经与中国大陆的城市建立友好关系的城市,正在终止这种关系。
文章说,许多德国城市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但现在却似乎要结束这种关系。
文章举例说,德国的杜伊斯堡,曾被称为“德国的中国城市”,也被称为“一带一路”进入欧洲的大门。甚至为此专门聘用了一名“中国专员”——马库斯·特伯尔(Markus Teuber)。
英国《卫报》在2018年曾报导说,中国的“一带一路”基建规划把杜伊斯堡当作欧洲物流中枢,到达那里的列车80%来自中国,那里成了中国货物抵达欧洲的第一站。
1982年,杜伊斯堡与中国湖北武汉市结成中德之间第一对友好城市。
文章分析,乍一看,杜伊斯堡德一切似乎照旧:中国集装箱仍在港口的火车上被吊起,每周从一万公里外的重庆运往下莱茵地区。
中国-鲁尔铁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中国希望通过这条路在世界上建立一个现代贸易路线网络。
然而,今天,新丝绸之路在公众心目中的分量并没有在这里显现。“每年只有20万个集装箱通过火车从中国运来。而整个汉堡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为430万个,与中国火车的业务仅占营业额的3%至5%”。
如今,中国人在该市经营着117家公司,但几乎没有一家公司的规模足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2017年规划的一个贸易中心本应创造2000个新的就业机会,但却从未建成。杜伊斯堡希望与备受争议的华为公司合作实现的数字“智慧城市”项目也已搁浅。
在鲁尔区和莱茵河交汇处,失望情绪正在蔓延。当地工商会最近一直在谈论重新调整德中关系的必要性。换句话说,就是要淡化。
文章说,不仅在杜伊斯堡,欧洲许多地城市都可以看到这种后果。这是一种普遍的态度,欧中关系明显降温。
欧盟委员会和德国政府的说法是,在新的对华战略中,他们的目标并不是有针对性地降低与中国的关系,而是只在追求“风险最小化”,并希望防止单方面的依赖,尤其是经济依赖。
2022年春季之前,德国高校校长会议主席彼得·安德烈·阿尔特(Peter-André Alt)强调,科学界尤其正在经历一个 “批判现实主义的学习过程”。 无论是在法国、比利时,还是西班牙,各地都有研究机构缩减与中国(中共)机构合作的案例。例如,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现在就将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SC)资助的年轻科学家排除在外。
在德国基尔市,也有类似的情形。基尔与山东青岛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在没有咨询德国情报部门和海军领导层的情况下批准了与青岛的合作,但在当地遭到强烈反对,最终,基尔市政厅改变了主意,他们现在的声明是,“许多基尔市民对与青岛的伙伴关系持怀疑态度。”
(责任编辑:李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