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闻】外国律所中国化 前大陆首席合规官透露内情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08月29日讯】外国律师事务所在大陆发展已有30年。一些在华的国际大所最近并不太平。尤其Dentons和中国大成律所“分手”,向外界发出信号:中国不再是外国律所可以轻松开展业务的地方。这引起业内人士高度关注,担心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前大陆资产管理公司首席合规官梁少华,向我们披露了外国律所的“中国化”之路。

中共首次允许外国律所在中国设立办事处,是在1992年。

2001年底,中共加入世贸组织(WTO)。根据WTO承诺,2003年中共司法部取消了对外国律所驻华代表机构在数量、开办城市及分支数量上的限制。

2002年至2014年,是这些外国律所在中国的高速增长期,从96家到232家。这也与外商在华投资增速保持一致。

而从2017年到2022年,海外律所在华办事处则连续五年下降,从244家减少到205家。

大陆资产管理公司首席合规官梁少华表示,当初中共允许外国律所进驻,和它想大力发展经济有很大关系。

前大陆资产管理公司首席合规官梁少华:“外资律师事务所法律规定的业务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外国的法律事务,包括外国企业,提供一些在中国投资相关的业务。另一个方面就是中国的企业的走出去,对外投资。这两方面的业务其实都跟中国大的经济环境有关。”

据大陆《经济日报》2015年报导,中企“走出去”迎来黄金时代。

而当年《新华网》的报导称“一带一路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

梁少华说,中企“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实际上是两个方向。

梁少华:“走出去的战略本质是企业化的市场选择,我那个企业看国外的哪个企业好,我去投资,我去并购,我去融资,需要大量的律师了解当地的法律。但是一带一路是行政主导,是政府主导,并且大部分一带一路的投资,我们都知道,都在中亚那些落后的国家,也不需要什么律师。”

梁少华说,2015年后,一带一路挫折不断。中企的对外投资也在下滑。

梁少华:“标志性的是,2017年,大家都知道安邦保险,吴小晖他董事长被抓,国内就说很多企业走出去,内保外贷,转移资产,怎么怎么的,对走出去的战略全面否定。”

梁少华表示,加入WTO后,中国有20年经济快速发展,中共也一直大力引进外资,对外商提供了很多优惠待遇,因此外商喜欢在中国投资。但这几年情况有变化,不仅经济迅速放缓,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

根据招行数据,中国规模以上外商工业企业数目,从2013年的5.8万家,下降至2022年7月的4.3万家,减少了26%。

梁少华:“走出去和引进来双方面的经济因素,都导致这些律师事务所的业务大幅下降。它没有业务,它必然就面临着数量的削减,这是大的一个外在因素。”

此外,梁少华指出,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外企,在中国都免不了接触很多灰色地带。

梁少华:“可能需要行贿,可能需要宴请,这些在西方国家的法律都是禁止的,都是违法的。还有今年7月生效的反间谍法,也是非常令人担心的一个因素。”

梁少华表示,中共这艘大船,之前和西方国家表面上好像在同一方向行驶。包括律所在内的这些服务机构,就像大船之间的缆绳。但中共从2012年开始,就在180度调头,从对外开放逐步走向内循环,走向闭关锁国。

梁少华:“虽然是180度的急转弯,但是调的时候还是需要时间。现在这个调头在逐步的完成。那方向不一致之后,那中间的这个传送带啊,它必然会越扯越紧,你不放开它就断掉。律师事务所可能相当于其中的一个中介链条,它必然要断掉。”

梁少华说,经济利益下降,政治风险上升,外国律所必然会削减中国业务。

编辑/王子琦 采访/易如 后制/高玉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