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07月05日讯】中国经济风雨飘摇,中南海债台高筑,上半年全国地方政府发债4.4万亿,逾三成新债用于还旧债。外媒把中国地方债务称为头号亚洲金融风险,专家表示,地方债务风险是最大的雷,中南海也不清楚这个雷有多大,何时引爆,只能采用“拖”字诀。
中共高层担忧地方债务爆雷
“第一财经”7月3日报导,根据公开发债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约4.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虽然较去年同期(5.3万亿元)下降约17%,但仍处于高位。
其中,新增债券发行约2.74万亿元,再融资债券约1.62万亿元,占比约37%,这显示逾三成新债是用于偿还旧债。
今年,中国地方政府进入偿债高峰期,预计偿债规模高达3.65万亿元。安信证券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广东、山东、江苏、四川和河北五省地方债发行规模突破2000亿元。这显示经济发达的省份也得靠发行新债来偿还旧债,应付难关。但这样一来,地方债务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带来巨大风险。
关注中国经济的时事评论员王赫6月28日在大纪元撰文指出,中国经济凄风冷雨,中共财政尤其是地方财政日子更难过了,而地方债务风险则是地方财政最大的雷。关键是,中共最高层也不清楚这个雷有多大,爆炸的概率几何。
专家:中国债务是亚洲最大金融风险
据中共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4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70,527亿元(相当于2022年中国GDP的1/3),其中,一般债务147,328亿元,专项债务223,199亿元。但这只是显性债务,没有隐性债务规模以及欠债方的官方数据。
中共地方政府债务分为显性和隐性债务。显性债务,是指纳入政府公共预算的债务;而隐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通过组建的投融资平台公司(城投)私下举借的债务。
王赫表示,包括中共最高层在内,各界关注的恰恰是地方隐性债务。
今年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截至2022年底,中国地方隐性债务总额为66万亿元(相当于2022年中国GDP的一半),较2019年的40万亿元增长迅速。
投资银行高盛4月表示,如果把隐性债务也考虑在内的话,中国省级政府的债务约为164万亿元,是中国GDP的126%,远远超过官方公布的77%。
5月上旬,彭博社对53位经济学家、资金经理和金融机构策略师进行调查。他们认为,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的债务,是今年最重大的亚洲金融风险。
6月2日,彭博社报导,美国智库荣鼎咨询研究了中国205个城市和近3000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年度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去年,半数城市面临偿债困难,偿债成本超过其总收入10%。
另据广发证券统计,今年前四个月,城投非标违约事件共发生73件,数量创2018年有统计以来历史新高。城投公司普遍面临“债务负担重、资金缺口大、造血能力差”的局面。
王赫表示,过去还有每年巨增的卖地收入(2021年达到峰值,为8.7051万亿元),可以缓解一下。而2021年9月楼市泡沫破裂后,卖地收入锐减(2022年同比大跌23.3%,只有66,854亿元;2023年1—5月,同比下降20%,仅相当于2021年同期的57%),腾挪空间几乎没有了。
“外媒把中国地方债都称为‘黑洞’了,中共还有什么戏可唱呢?”王赫说。
王赫:中南海应对债务危机玩“拖”字诀
中南海对于地方政府债务也很忧虑。自5月份起,中共启动新一轮全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摸底,目的是掌握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全面、真实的情况,“防范和化解风险”。
6月26日,中共审计署发布报告,中国70个地区通过“自卖自买”国有资产、虚构土地交易等方式,虚增财政收入861.3亿元。49个地区通过承诺兜底回购、国有企业垫资建设等方式,违规新增隐性债务415.16亿元。
不过,王赫表示,地方隐性债务背后的水非常深,既关系到中央地方财权事权划分问题,又关系到地方经济发展策略问题、地方和金融机构合谋问题,以及腐败问题,等等。所以,中南海应对地方债务危机,也只是鞭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玩个“拖”字诀,赌运气。
(记者罗婷婷综合报导/责任编辑:祝馨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