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闻】专访许成钢(一):中国进入通缩了吗?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04月25日讯】随着疫情的趋缓,发展经济成为中国的重要议题,但目前却出现了一系列现象,投资和消费疲软;码头上集装箱堆积入山;失业率飙升等等。为此我们专访了斯坦福大学中国经济与制度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许成钢教授,为您抽丝剥茧,解读经济数据后的真实情况。今天先来看最近备受争议的话题,中国进入通货紧缩了吗?

在清零政策结束后,中国经济并没有像外界预期的出现强劲反弹。中国3月的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下降2.5%,是近三年以来的最大降幅。此外,3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加0.7%,也低于2月1%的增幅。中国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发出了通缩的警告,但官方并不承认出现通缩。

斯坦福大学中国经济与制度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许成钢教授:“目前中国碰到的现象,不是通常经济学里讲的通缩的典型现象,但是它的确里面有非常重要的通货紧缩的方面。那么这里其实远为更重要的不是争论这个概念本身,这里远为更重要的实际上是要弄明白中国经济发生的是什么。”

目前中国经济发生了一个反常情况。为了刺激经济,当局在之前的15个月中已经进行了高强度的货币信用的投放,广义货币M2迅速增加,但没能阻止通缩迹象的出现。从生产者一边来看,PPI已经连续6个月衰退。

许成钢教授:“在正常情况下,当货币供给量非常大的时候,带来的问题通常是通货膨胀。那么在现在的中国,我们看到一个反常情况。中国现在发生的就是很大的货币供给量,但是它不但没有带来通货膨胀,它甚至带来的是很多人把它叫做通货紧缩。它的生产者指数(PPI)是负的,那么这个就是通缩,这是典型的通缩。那么这个问题当然就是很严重,就是为什么一方面大规模的有货币供给的增加,另一方面又带来了从生产者的角度看会有通缩。这什么意思?那么它的意思就是说东西卖不出去。东西卖不出去没有人买,所以厂商被迫降价。那么你仅仅从出厂制造者的消费指数上看有通缩,实际上它的背后告诉你的就是厂子里面大量的囤积的货物,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掉。”

而在消费者这边,CPI同比增加0.7%,称不上通胀,似乎也不能算通常意义的通缩。微博上也有网友表示:“除了房子、车子等大件商品在降价,大多数的商品都在涨价”,“买不起的东西降价了,买得起的东西吧它涨价”。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许成钢教授:“消费的这个指数虽然它表现的是略微高于零,但实际上它的计算方法是把很多东西合在一起算的。就是它把通常的日用的东西和房租,和你买大件合在一起算的。如果我们把它分解开,其实我们基本上可以知道,在中国最最基本的日用品,实际上是在涨价。所以对于很贫困的人来说,其实他面对的更主要的是通货膨胀。但是为什么它合在一起的消费指数几乎是零呢?原因就是因为,通常人们叫做大件的那些东西在降价,那么还有一方面就是房租在降价。那么这些东西在降价是什么意思呢?降价的意思就是很多人离开了城市,很多人可能失业了。然后人们不敢买大件,比如说汽车,比如说比较昂贵的消费品等等。那么这些放在一起看,你就可以看到简单的使用货币政策,或者是财政政策,实际上是很难面对中国现在经济碰到的这些基本困难,这些基本困难是它基本面带来的。”

许成钢教授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在哈佛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职,也担任过世界银行和IMF的顾问。他发表的论文见诸国际顶级经济学学术期刊,国际公认的关于计划经济及转轨经济学方面的权威。他在2016年获得首届中国经济学奖,2013年获得孙冶方经济学论文奖。

编辑/尚燕 采访/常春 后制/Tony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