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中国养老金危机藏不住了

2月27日,退休潮话题登上百度热搜榜前三。未来10年间,中国将迎来史上最大“退休潮”,“60后”群体正以平均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退休。党刊《半月谈》刊文说,这源于中共建政以来最大的婴儿潮,在1962至1971年,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均高于2,400万人,到2022年“60后”一代正好切换到退休这一人生轨道上。

可问题是,“60后”和中国的老人们,养老有保障吗?

对此,2月25日,中共央行原行长周小川在一个论坛上说,这是一个“难题”,“未来的挑战是很大的”,劝诫各界“不要认为养老金问题还有拖延的机会”。作为一个退休高层官员,周说了点实话。

中国养老金早陷危机

其实,关于中国养老金的危机早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例如,早在2011年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张蕴岭在“两会”期间对陆媒表示,中国养老金亏空已经达到1.6万亿元,必须以非常规的方式来加快全国社保基金的积累。

张蕴岭说,中国是世界上老人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按照预测到2030年大概中国要有4亿到4.5亿的60岁以上的老人,假设2030年一个人一年开支至少要8万元人民币,加上医疗,这是很大的数字;按照现在这几个来源的积累(财政拨款、国企的股份划拨、彩票收入、收交的社保账户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根本不够用,这是中国第一大挑战。他提议通过立法的方式强制性来积累:(1)土地出让金的40%,(2)国企红利上交的40%,(3)当年财政税收的增量的40%,(4)外汇储备很大一部分,直接转入社保帐。如果现在不做,越做得晚越被动,越做得早越主动。

可惜的是,这类(体制内的)学者建言,中共当局置若罔闻,使问题越拖越重。当前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呢?还是用周小川的话说:

中国的养老金预筹资金,总数有好几万亿元,但从国际上看,为方便比较,如果把各国GDP作为一个参照系来看的话,多数国家预筹养老金的总量约为GDP的 50%~100%,有的国家超过100%;中国的这个比例较低,约10%以下,有人说6%,也有人说2%到3%。

大家知道,中共的养老金可概括为“1+3”。“1”就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SSF)”,2000年8月设立,作为国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用于中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运营(SSF的股票投资比例不超过40%且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境内,自称自成立以来的年均投资收益率8.30%)。截至2021年末,全国社保基金权益25,980.80亿元,其中,累计财政性净拨入10,270.94亿元,累计投资增值余额15,709.86亿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属于中国主权养老基金。

“3”就是中共所称的养老金三支柱体系(注意:跟国际上“三支柱”概念是有差别的)。第一支柱是政府主导的强制的基本养老保险。截至2021年末,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约10.3亿人,基本实现劳动人口的全覆盖,累计结存约6.4万亿元。第二支柱是单位主导的企业/职业年金。截至2021年末,中国参加企业/职业年金的人数约7,200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5%左右,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不足7%;企业/职业年金累计规模约4.4万亿元。第三支柱是自愿、市场化的个人养老金,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共当局2022年4月21日才发布纲领性政策《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建议》。

养老金三支柱体系,目前来看,就靠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但基本养老保险早就深陷危机。表面上看,根据官方《202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60,455亿元,基金支出56,481亿元,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52,574亿元;全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5,339亿元,基金支出3,715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1,396亿元;两者合计,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63,970亿元。

累计结存63,970亿元,好像不错,可这都靠财政补贴。以2020年为例,扣除财政补贴收入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差高达-19,216.9亿元。这占社保基金总计缺口的92.9%;从财政补贴比例看,全部社保基金财政补贴中,70.7%流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换句话说,当前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是不可持续的。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来说(基本养老保险分为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两大部分,两者待遇悬殊),2019年4月10日,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预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到2027年有望达到峰值6.99万亿元,然后开始下降,到2035年有耗尽累计结余的可能性。

这就是中国养老金的基本情况,根本满足不了正在快速老龄化的中国的养老需求。

中国养老金存在两大问题

而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共当局的应对不仅仅是无能、无效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祸害。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的研究,中国养老金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占比太低。截至2021年底,中国各类养老金共计11.8万亿元,占中国GDP比重10%左右,而全球平均水平达到72%。

二是结构失衡。中国储备基金加第一支柱养老金共计9亿余元,占GDP的8%,而第二支柱、第三支柱仅占GDP的2.5%,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他们的养老金储备绝大部分是第二、第三支柱。例如,加拿大第二支柱相当于GDP的100%、第三支柱相当于GDP的60%;美国第二支柱超过了GDP的110%,第三支柱超过了GDP的60%。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属于“私人养老金”、家庭财富。郑秉文认为,中国的养老金家庭财富仅占GDP的2.5%,而全球平均水平是72%,G7是91%,养老金七强是117%,“盎格鲁-撒克逊”的数值是129%,差距太大了。

中国养老金分配中的巨大不公

从上述宏观数据来看,中国的养老危机是躲不过去的。然而,使中国人更加气愤的,也使中国养老危机火上浇油的,是养老金分配中的不公、官民对立。

前面说过,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中共人为地分为待遇悬殊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两大部分。而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又把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职工区别开来,两者实际待遇又是极大差别。我们来看个实例。

今年1月13日,江西省鹰潭市政府属下公众号“鹰潭社保”发布一则消息称,2023年1月全市基本养老保险退休人员养老金已发放到位,其中:对7.55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发放17,885万元;为1.36万名机关退休人员发放6,909万元;为13.78万名城郷居保退休人员发放2,854万元。根据上述金额测算,鹰潭市机关人均养老金5,080元/月,企业退休者人均2,368元/月,城乡居保207元/月。也就是说,机关退休人员人均支领的养老金约是企业人员的2.14倍、城郷居保退休人员的25倍。

这不是孤例,而是全国的普遍情况。例如,据中国吉林网1月10日一篇题为“长春市:确保养老金、失业金、工伤保险待遇在春节前发放到位”的报导,可计算出长春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平均退休待遇为5480.76元,城镇企业职工的平均退休待遇是3125元,而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平均退休待遇为133.58元,机关事业退休金为企业的1.75倍,是城乡居民的41倍。

机关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为什么拿这么高?前面说过,中国养老金早就收不抵支,全靠财政补贴。但是财政补贴存在着巨大的不公平。

2014年养老金改革前,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职工保险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付。2014年养老金并轨后,虽然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基本相同的养老保险制度,但流向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总量和占比不降反升。2020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规模分别相当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0.45倍和0.35倍,但财政补贴收入为后者的0.85倍。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支出对财政补贴的依赖度远高于企业职工。

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虽然覆盖人口最多(5.4亿人),但其获得的财政支持规模却大大小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以2020年数据为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收到的财政补贴3,134.6亿元,而同期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分别为6,271.3亿元和5,448.4亿元。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群的实际养老金发放水平远低于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

结语

中国养老金危机,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共的一再延误、应对无能和政策扭曲。分配中的巨大不公,更为养老金危机火上浇油,大大激化着社会矛盾。官员退休金是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几倍和几十倍这一基本事实,凸显中共官员群体成为中国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刘明湘)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