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扶摇。欢迎和我一起探索未解之谜。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60年代的神奇实验。神奇在哪里呢?因为实验对象虽然只是一群老鼠,实验结果却准确预言了之后几十年人类的现状。
25号宇宙
这就是美国行为学家约翰‧卡尔宏博士(John Bumpass Calhoun)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的老鼠宇宙系列实验。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在1973年发表的论文“死亡平方”(Death Squared:The Explosive Growth and Demise of a Mouse Population)中记录的“25号宇宙”(Universe 25)实验。
实验场所是农场内一个长宽各2.57米,高1.37米的金属盒子,总共可容纳3840只老鼠。以盒子中央为中心均匀划分出16个居住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独立饮水器,食物仓,以及16个休息窝,每个休息窝都可以让15只老鼠舒适地住在里面。这里通风良好,温度恒定,有吃不完的粮食,喝不完的水,没有天敌,也不会有传染病。而老鼠们唯一要做的事就是“Enjoy Life——尽情享受人生。这里简直就是老鼠的理想之国乌托邦。所以,人们也称卡尔宏的实验称为老鼠乌托邦实验。
“25号宇宙”实验前后跨越5年,从1968年7月开始到1973年5月结束,共分为A,B,C,D四个阶段,刚好对佛家中所说每个宇宙都会经历的成、住、坏、灭四个阶段。
阶段A:奋斗期
4对出生刚48天的小老鼠住进来了。每只都健康活泼。新天新地新世界,快乐的老鼠们很快开始标记各自的领地,选巢穴,开始了殖民地生活。第104天,第二代顺利出生了。
阶段B:开发期
从此以后,老鼠数量开始出现爆炸性增长,每过55天就翻一番。优秀的雄鼠们所在的巢穴中出生率较高,而其它的则是很少或者干脆没有。社会分化出现了。
阶段C:平衡期
第315天,老鼠总数达到了620只。从此以后繁殖速度明显减缓,每隔145天才翻一番。这时,社会问题出现了。雄鼠们保卫领地的能力开始下降,哺乳期的雌鼠们变得好斗,接管了雄鼠的角色。暴力变得普遍。多余的雄鼠们在被咬得伤痕累累后不得不退出。同性互相安慰和社交孤僻的雄鼠开始出现,雌鼠受孕率下降,有的就开始怀不上孩子,或者把新生的小鼠们踢出去,任其自生自灭。社会开始趋向混乱。
阶段D:死亡期
第560天后,老鼠数量达到顶峯,2200只,然后开始出现负增长。出生率和新生小鼠存活率急剧下降。第600天,最后一只存活下来的小鼠出生了。
然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那些退出的雄鼠们不再打架,也不再追求姑娘们。除了吃喝拉撒之外,它们只醉心于一件事情,就是梳理自己的皮毛。这时,虽然有的巢穴已经拥挤不堪,但有20%的巢穴却仍然是空的。而那些不再具备生育能力的雌鼠们会爬进这些空巢穴隐居起来。
从此以后,因为不再有新的小鼠出生,25号宇宙开始进入缓慢的死亡期。新成长起来的小鼠们不再有攻击性,也没有学会其它社交行为,对异性兴趣缺乏,只知道关注自己,每天用大量的时间为自己梳理皮毛。卡尔宏称这些老鼠为“美丽鼠”。
在卡尔宏撰写这篇论文的时候,乌托邦中还剩下一百多只这样的“美丽鼠”。他预测最后一只老鼠会在1973年5月,实验开始的第1780天死亡。25号宇宙自此湮灭。
60年代早期,卡尔宏就开始做这样的老鼠实验,结果都差不多。他的同事马斯登博士(Halsey Marsden)曾经试过拿几只“美丽鼠”出来,放到一个全新的盒子中,希望它们在新的环境中可以重拾信心,建立新宇宙。然而这些“美丽鼠”们对繁殖后代还是提不起兴趣,它们的行为模式永久性地发生了变化。
这也让卡尔宏陷入了思考。因为之前他一直以为人口过密造成的压力才是老鼠们出现反常行为的原因。然而造成这些“美丽鼠”的原因显然不是这个。事实上25号宇宙老鼠数量最多的时候也远没达到3840只的上限。那么老鼠们不肯好好享福,非要把天堂弄成地狱的道理在哪里呢?
卡尔宏最后分析认为,正是因为乌托邦中条件太好,老鼠们个个活得长寿,老一代占据着社区中有限的几个角色不肯退休,新一代为了获得一个社会角色不得不向长辈们开战。结果两败俱伤,导致社会崩溃。也就是说,主要原因是年轻的老鼠们在社会中找不到适合自己扮演的角色。第一代为此发展出了暴力,第二代干脆退出社会。
然后他说,如果人类日后出现了类似的系列现象,最终的结局不可避免,那就是物种消失。
此话一出,招来许多科学家的质疑。大家纷纷批评说,人类社会比老鼠可复杂高级得多,你怎么可以这么轻率地下结论呢?
卡尔宏的预言
然而50年后回头再看,卡尔宏的实验还真的是神预言了人类的未来。
几乎在卡尔宏开始创建老鼠宇宙的同时,也就是60年代初期,全球生育率攀升到了顶峯,平均每位女性生5个孩子。60年代后期生育率开始下降,而且从此再没回升过,相对于老鼠宇宙,就是走入了C阶段,平衡期。
在这一阶段,老鼠们出现了暴力行为。而在六七十年代的人类社会,东西方的青年都不约而同地进入了躁动期,开始变得好斗。东方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而在西方社会中,街头革命开始盛行,女权主义抬头,反社会、反传统的嬉皮士、朋克文化开始大行其道。
然而进入80年代,新一代的年轻人不再好斗。这时,社交退缩的“美丽鼠”现象开始悄悄萌芽了。90年代初,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后,“宅男”一族的出现让这一现象浮出了水面。
“宅男”们既不出去找工作,也不愿社交,对婚姻更是没兴趣,从早到晚“宅”在自己房间里顾影自怜,生活上全靠父母接济。互联网开始兴起后,这种现象就更严重,甚至蔓延到了全世界。中国称这群人为“啃老族”,美国人称为“归巢族”,英国是“尼特族”,澳洲则是“袋鼠族”。2018年末,日本政府曾经对这一现象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在家宅着的居民居然达到了百万之众。其中6成以上还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也就是说,许多人可能从90年代就开始宅,宅了有二十三年了。
伴随着宅居啃老现象的同时,愿意生孩子的年轻人们也越来越少。生育率开始快速下滑。来看一下这张2020年的世界人口生育率图表。紫色代表最高生育率,然后随着生育率的降低逐渐过渡到蓝色,最低的深蓝色每位女性生育不到1个孩子。深绿色以下是不足2个,也就是低于保持种族延续的底线,2.1个孩子。图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地区,都在蓝绿范围之内。
此外,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对2022世界生育率的预测,全球227个国家中,有将近60%的国家生育率会低于2.1这条世代更替的底线。发达国家几乎无一逃脱。而生育率高的国家大部分都是非洲小国。
也就意味着,人类开始面临人口危机。不是人口过剩,恰恰相反,是人口萎缩,种族延续出现问题。如果不好好应对,就像卡尔宏预言的那样,我们将会面临物种消亡的危险。
关于这一点,各国政府也都清楚,想方设法鼓励,可年轻人们就是不动心,仿佛对这个社会已经失去了信心。这难道也是跟老鼠乌托邦一样,是物质条件太好引起的吗?我们不知道。但是有一点,物质满足并不见得就能给人带来幸福。卡尔宏的实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人类觉得给老鼠创造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小世界就是给予它们最大的幸福。它们应该表示感谢然后安心享乐。老鼠们却用行动说:“NO”。
那么化解危机的关键在哪里呢?卡尔宏在他的论文中不但预言了人类的未来,还推荐了解决方案,就是《圣经》中的生命树。《启示录》中说,流淌着生命之水的河流两岸长着生命树,“结十二样果子,每月都结果子”,“树上的叶子可以医治列国之民”。卡尔宏说,人类的进化就是在走一条通向生命树的路,把握住了生命树,路上就都会是平安。
虽然说得比较隐晦,但大致意思是清楚的,就是当危机出现的时候,依靠信仰可以闯过难关。虽然科学界并不认可这一说法,不过当年9月,卡尔宏倒是还受到了教宗保禄六世的接见,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份论文的原因。
我们不知道卡尔宏的生命树代表着什么样的信仰,又如何可以帮人类走出困境。不过信仰可以给人类带来幸福这件事,倒是有个绝妙的好例子。
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在中国和印度之间、喜马拉雅山的南麓藏着一个小小的不丹王国,全民虔诚信佛。它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却也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国家”。这里如画的风景里见不到豪宅,也不会有贫民窟的棚屋。街上见不到乞丐和游民,只有穿着传统服装的乡民们笑嘻嘻地走过。你要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开心,他们会说:“我很满足。”
1972年,不丹第四任国王旺楚克把他们这种幸福的理念推广给了全世界,提出了“国民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的概念,认为一个国家不能只注重GDP,更重要的应该将国民集体幸福视为治理目标,强调与自然的谐和。国民幸福总值的9个幸福领域和四大支柱所表达的传统价值观,包括对文化的保留和推广、心理福祉等因素,被学者们认为是具有鲜明的佛家色彩。
50年来,国民幸福总值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所认可。201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敦促成员国效仿不丹注重国民幸福。小小的不丹国也因此名扬全球。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都平安相随,幸福相伴。未解之谜,我是扶摇,我们下次见。
参考资料:
1.《约翰‧卡尔霍恩的实验》
https://www.physicsoflife.pl/dict/calhoun%27s_experiment.html#calhoun’s_experiment_introduction
2.《魔鬼在统治着我们的世界(7):渗透西方(上)》
https://www.epochtimes.com/b5/18/5/25/n10426013.htm
————————-
欢迎订阅Youmaker频道:https://www.youmaker.com/c/UnsolvedMystery
订阅频道YouTube频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vQZ1p_-AXgAWiyHhE7CxQ
订阅未解之谜Telegram群组:https://t.me/wjzmchannel
【未解之谜】节目组制作
(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