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不够用? 地球自转速度突加快刷新纪录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8月01日讯】地球自转一圈需要24小时,对吗?差不多但不完全准确。上周五(7月29日),地球自转速度创下了最快纪录,比其标准的24小时(86400秒)少了1.59毫秒

据生活科学网(Live Science)的一份报告,由于地球自转速度呈加快趋势,目前一天的长度比正常的24小时“略微”短一些。自2005年以来,有记录的28个最快的日子都在2020年。在2020年,地球自转的速度比其平均速度快了几毫秒

2020年的7月19日创下了一天最短的纪录,它比标准的一天24小时短1.47毫秒。在这之前,最短的一天发生在2005年7月5日,比标准的一天24小时短1.0516毫秒。

2021年,地球继续以普遍增加的速度旋转,但它没有打破任何纪录。然而,科学家们预测,一个为期50年的短日阶段可能已经开始了。

地球自转速度不同的原因仍然是个谜。但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熔核运动、冰川融化导致两极的重量减轻、地震活动、海洋、潮汐甚至是气候的变化,或“钱德勒摆动”(Chandler wobble),即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表面的小幅度运动。

目前,全球使用两套时间计量系统: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的科学家们通过测量一颗固定的星星每天经过天空中某个位置的精确时刻来确定地球旋转的确切速度。这个测量结果被称为世界时(UT1),是一种太阳时。

另一个是由全球70余个守时实验室提供的原子钟数据确定的国际原子时(TAI)。随着时间的迁延,世界时UT1和原子时TAI在两种时间尺度下的时间差会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协调世界时UTC应运而生。

UTC秒长采用原子时秒长,UTC与UT1时刻之差保持在±0.9秒以内,否则用1整秒的方式对UTC进行调整。这个1整秒,称为闰秒

地球自转地更快可能导致引入负闰秒,以保持地球绕太阳运行的速度与原子钟的测量值一致。

闰秒有其优点和缺点,对于确保天文观测与时钟时间同步它们很有用,但对于一些数据记录应用和电信基础设施来说,它们可能是一个麻烦。其将对智能手机、计算机和通信系统产生潜在的混乱后果。

据Meta博客报导,闰秒“主要有利于科学家和天文学家”,但它是一个“有风险的做法,弊大于利”。正闰秒会使时钟从23:59:59跑到23:59:60,而不是重新设定为00:00:00。像这样的时间跳跃会使程序崩溃,并由于数据存储的时间戳而损坏数据。

Meta还表示,如果出现负闰秒,时钟将从23:59:58变为00:00:00,这可能对依赖计时器和调度器的软件产生“破坏性影响”。

国际电信联盟(ITU)的一些科学家建议让天文时和原子时之间的差距扩大,直到需要一个“闰小时”,这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电信的干扰。是否需要增加或减少一个闰秒,由位于法国巴黎的IERS最终确定。

(记者李昭希综合报导/责任编辑:林清)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