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的密室与他的信仰

(英文大纪元专栏作家Johanna Schwaiger撰文/吴约翰编译)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4月30日讯】圣罗伦佐大教堂(the Basilica of San Lorenzo)是意大利佛罗伦斯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也是美第奇家族的安葬地。

1975年,对美第奇小堂(The Medici Chapels)博物馆馆长保罗‧达尔‧波格托(Paolo Dal Poggetto)来说,是个令人振奋的时刻。他在圣罗伦佐大教堂的新圣器室(New Sacristy,祭衣圣器储藏室),发现了一个隐藏在橱柜下的活板门。活板门下,有石阶通向一个小密室,这个小密室被遗忘了500年之久。一开始以为它只是一个煤炭储藏室,然而,经过仔细思考该密室所处的位置后,波格托馆长怀疑在墙壁的泥灰层后方暗藏玄机。

专家们花了数周时间用小手术刀缓缓刮除泥灰,试着寻找艺术遗迹的线索,最后发现了数十幅画作,当中有许多几乎可以断定就是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的作品。

这是本世纪艺术史上的一大发现,也正因为这个“出土”的宝藏,一个充满信仰、力量和使命在肩孜孜不倦的艺术家故事,才得以公诸于世。

至今,人们相信,这是米开朗基罗在1530年躲藏了两个月的房间,为了躲避当时在佛罗伦斯最有权势的银行家美第奇家族(the Medici family)的报复。

“我躲在一个地下的小牢房里”,米开朗基罗写到,“为了躲避上头还活着的人,我其实像死去的美第奇般被埋葬。为了想办法忘掉恐惧,我开始绘画,将墙壁涂满”。

这些画作遗迹透露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米开朗基罗害怕自己的生命会有危险,而且要躲避那些曾经收留他的家人?

米开朗基罗14岁时,罗伦佐‧德‧美第奇(Lorenzo de Medici)就注意到这位年轻的天才,将他带进了美第奇王宫。米开朗基罗就像是美第奇的儿子般生活在家族里;同时,也享有接受人文教育的特别权利。

在此期间,米开朗基罗创作了他的第一个以异教徒为主题的作品,即1492年由罗伦佐所委托创作的《半人马之战》(Battle of the Centaurs)。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半人马之战》,约1492年的创作。大理石;33.2英寸×35.6英寸。博纳罗蒂之家博物馆,佛罗伦斯。 (sailko/CC BY-SA 3.0)

为何40年后米开朗基罗会失宠于美第奇家族?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溯到当时的佛罗伦斯人民。那是起义反抗美第奇统治的一个动荡时期,而美第奇家族就在1494年被驱逐流放。

围绕在米开朗基罗和美第奇家族之间的激烈冲突事件,揭开了这位艺术家的精神信仰。在米开朗基罗后来的诗集中,越来越多地表达了他对上帝虔诚的信仰。

在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他对人体之美的态度,他写到:“上帝,是至高无上的艺术家,他以凡人的面貌,向我显现。上帝,在他的恩典中,也以美丽的常人身躯,向我显现”。

激烈的冲突

那么,与美第奇家族的分歧,又是如何造成?还迫使米开朗基罗在1530年躲藏起来呢?

美第奇家族在13世纪后期,从富商壮大为欧洲最具影响力的银行家族,甚至在1434年接管了当时的佛罗伦斯共和国。此外,家族最重要的客户之一,一位名叫巴尔达萨雷‧科萨(Baldassare Cossa)的前海盗成员后来竟成为梵蒂冈罗马教宗约翰二十三世(Pope John XXIII,据说他是反教宗的)。当时争夺教宗权力的有三位,但是,科萨最终结束了教会的分裂,掌控了权力。

美第奇家族和罗马之间筑起的金钱关系,导致梵蒂冈失去了道德威信,且越来越多的神职人员起来控诉教会的堕落腐败。当中,最值得注意的便是佛罗伦斯的道明会修道士(the Dominican monk)吉罗拉莫‧萨佛纳罗拉(Girolamo Savonarola)。他也公开表达了对教会领袖的质疑态度。

萨佛纳罗拉:正义的先知

路德维希‧冯‧萨佛纳罗拉(Ludwig von Savonarola)的作品《萨佛纳罗拉宣讲反对挥霍》。约1879年的创作。圣文德大学,圣博纳旺蒂尔,纽约。(公有领域)

萨佛纳罗拉不只是普通的传教士。他对神学清晰的理解,以及直接触及群众心灵的讲道方式,赢得了广大人民的信任。随着他的声望越来越高,他对教会的批评也越来越多。

他曾经指控教宗:

“你建造了一座充满欺骗的屋子。你让一位妓女坐在所罗门王的宝座上。教会邀请了有能力付钱的人进来,并让他们为所欲为;而那些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却被赶走。哦,妓女教会,从陆地到海洋,你散布的淫秽,无处不在”。

此外,萨佛纳罗拉认为,美第奇统治者其实才是造成佛罗伦斯道德沦丧和背弃基督教信仰的主因,而且他们竟然还强调异教仪式。在萨佛纳罗拉的影响下,佛罗伦斯人开始反抗美第奇的统治。1494年,当萨佛纳罗拉决定与佛罗伦斯的反抗者站在同一边时,美第奇家族被迫放弃了他们的统治和这座城市。

1495年1月13日,萨佛纳罗拉在圣母百花大教堂 (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 向众多群众宣讲他强而有力的整饬布道(Renovation Sermon)。

“现在的佛罗伦斯,比起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光荣、强大和富有,当她的翅膀伸展开来时,也比任何人所能想像和触及到的更远。在新耶路撒冷的佛罗伦斯里,将以和平与团结来进行统治”。

随着美第奇家族的流放,传教士萨佛纳罗拉将佛罗伦斯带回到一个独立的共和国体制,并以耶稣基督的法律,建构共和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

但萨佛纳罗拉的带领并没有持续很久,因为他开始更加激烈地反对教会的腐败。为此,教宗亚历山大六世(Pope Alexander VI )于1497年将他逐出教会。尽管被逐出教会,萨佛纳罗拉仍继续在佛罗伦斯传教。最后,教宗对他施以惩罚,并以禁令威胁佛罗伦斯人,如果任何人坚持窝藏他,将会被剥夺大部分的圣礼和基督教葬礼。在1498年的棕枝主日(Palm Sunday,复活节前的周日),萨佛纳罗拉的修道院圣马可教堂遭到愤怒的暴民袭击,萨佛纳罗拉被捕,同年在市中心被施以绞刑处死。

萨佛纳罗拉的所有著作,从信件到书本巨著,共有90篇,后来由他的追随者在欧洲广泛传播。据信,萨佛纳罗拉的教义始终在米开朗基罗的脑海里。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象征着独立

1504年,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大卫》(局部)放置于佛罗伦斯市中心,这样它就可以紧盯住巨人歌利亚:罗马。现存于佛罗伦斯学院美术馆。(Jörg Bittner Unna/CC BY-SA 4.0)

萨佛纳罗拉将宗教艺术视为推广世界观的工具,同时,他也反对带有破坏性的世俗艺术。他对艺术的看法,影响了许多艺术家和佛罗伦斯人民。

例如,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圣经人物大卫,在象征美第奇家族的挫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美第奇家族遭到流放后数年,这座雕塑主要是由佛罗伦斯羊毛艺术协会(Arte Della Lana)的成员所委托制作。

这座雕像原本是要放置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屋顶。然而,到1504年,这座17英尺高的雕塑,最后座落在佛罗伦斯市中心,象征性地面向着巨人歌利亚。雕像旁的文字描述,围绕着雕像位置充满争议的讨论。大卫像的身后是市政厅,而这位英雄看起来像是在为战斗做准备。他的目光,有意地盯着罗马的方向,而那里正是佛罗伦斯近期将美第奇统治者驱逐后逃往的地方。

根据维吉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保罗‧巴罗斯基(Paul Barolsky)在他的期刊文章《马基维利、米开朗基罗和大卫》(Machiavelli, Michelangelo, and David )(2004 年)中写到,意大利有着将圣经中的大卫形象描绘成社会和文化保护者的悠久传统。为了将大卫描绘成守护者,米开朗基罗将大卫形塑得比圣经段落里所暗示的还要更高大、更英俊、更强壮。

萨佛纳罗拉死后,由于乔凡尼‧德‧美第奇(Giovanni de Medici)当选为第一任美第奇教宗良十世(Leo X. ),美第奇家族于是重新获得影响力。乔凡尼因为担任新要职,同时兼具美第奇后裔的身份,他让美第奇家族,在1512年重新控制佛罗伦斯政府,并结束共和国体制。

然而,乔凡尼并没有赢得人心,尤其是萨佛纳罗拉的众多支持者以及支持民主的佛罗伦斯人,当然也包括米开朗基罗在内。

年轻时期的米开朗基罗,在精神和艺术上都正值性格养成阶段。他创作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雕像《大卫》(David)和《西斯汀教堂天顶画》(the Sistine Chapel ceiling painting)。如同萨佛纳罗拉一样,米开朗基罗也将自己视为上帝的仆人,但他不是透过布道,而是以艺术的形式呈现。

1527年,正当一群佛罗伦斯人再次反抗美第奇的权威时,米开朗基罗也积极参与其中,站出来争取独立,他甚至成为共和国的防御工事领导。美第奇家族又再次被驱逐流放,人民起义,恢复了佛罗伦斯共和国。

然而,这次的共和国重建,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又一次经历了血腥的斗争,美第奇家族于1531年,由他们的后裔,教宗克莱孟(Pope Clement)恢复统治,他也是美第奇的后裔。他恢复了亚历山德罗‧德‧美第奇 (Alessandro de Medici) 在佛罗伦斯公爵的身份。

随着“美第奇教宗”和他的家族重新掌权,共和国的支持者无疑地遭到了惩罚。万一米开朗基罗没有撤退到地下室躲藏起来,他也会遭受鱼池之殃。

此时此刻,虽然米开朗基罗担心自己的生命危险,需要避开美第奇家族的愤怒报复,但学者们也相信,他让自己在密室里忙于创作的那些艺术作品,无论是已经完成,还是尚未完成的,发现这些收藏都令人雀跃不已。

1504年,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大卫》(局部)放置于佛罗伦斯市中心,这样它就可以紧盯住巨人歌利亚:罗马。现存于佛罗伦斯学院美术馆。(Jörg Bittner Unna/CC BY-SA 4.0)

幸运的是,因为米开朗基罗的名誉和声望,以及他身为受托艺术家的价值,这些对教宗来说,这胜过了他所犯的过错。于是,教宗同意饶恕米开朗基罗的性命,但条件是要他在美第奇小堂里设计建造美第奇墓室。

米开朗基罗收到这个委任信息后表示同意,结束了躲藏,回来将任务完成。1532年,他在完成委托后,离开家乡佛罗伦斯前往罗马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了。而佛罗伦斯共和国也就此画下句点。

在罗马,米开朗基罗在西斯汀小堂(the Sistine Chapel)创作了另一部宏伟的巨作《最后的审判》(The Last Judgment)。在米开朗基罗生命的此时,他已目睹了一位传教士(萨佛纳罗拉)是如何奉献自己的生命,努力追随上帝的旨意,而不是受教宗的命令。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最后的审判》,约1536─1541年创作。湿壁画;14.9码×13.3码。罗马的西斯汀小堂。(公有领域)

我们可以从这幅气势磅礴的湿壁画中看到米开朗基罗如何呈现他在佛罗伦斯的经历。他似乎将正义感注入到这幅画中,针对上帝的审判,做出深刻的诠释,生动地描绘出犯罪的后果,以及救赎那些为信仰挺身而出的人。

原文:Michelangelo’s Hidden Room Reveals His Pious Heart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简介:乔安娜‧施瓦格(Johanna Schwaiger )是新大师学院(the New Masters Academy)的雕塑家和项目总监。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莉)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