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4月09日讯】自晚清翰林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许多学者、名人参与甲骨文研究,其中一些人进行临摹与书法创作,遂使甲骨文书法艺术再生,代表书家为罗振玉和董作宾两人。
一、罗振玉
罗振玉(1866—1940),甲骨学的奠基者。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鹗家看到甲骨文拓片时,惊叹道:“汉以来小学家若张、杜、杨、许诸儒所不得见也。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从此一生奉献给了甲骨文。他搜集、保存、印刷了大批甲骨原始资料,率先确定了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之地望;一生考释甲骨文单字800个。
罗振玉本身又是书法家,遍临经典法帖,篆、隶、楷、行、草诸体无不涉及,遇见甲骨文后,转事甲骨文书法。罗振玉几乎临摹了所有的拓片甲骨,开创了一条毛笔书写甲骨的新路。
罗振玉在静心临写过程中,总结出两种练习方法:一是强调对临原本,即临过的作品,在行与行之间、字与字之间与原拓本甲骨大体一致,求其原汁原味。另一种是取其意,不依样画葫芦,勤于思考,精于创作,达其书我共进。从他传世的作品看,他选择了后者。
罗振玉大胆地掺入运用了石鼓、金文、隶篆等古风,既不源于甲骨拓字,又符合甲骨文特点,同时,不像金文、篆籀那样的拙扑厚重,又写出了古朴庄重、秀颖典雅、疏宕华贵之意境。当然,这与其深厚的汉印基础和“腹稿光日月,经纶满乾坤”的字外学识与道德修养是分不开的。
罗振玉直到晚年,仍然撰写、收集甲骨文楹联,继《集殷墟文字楹联》后,又续集了《集殷墟文字楹帖汇编》,共有420对自集和收集的甲骨文楹联入编。
二、董作宾
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字彦堂,又作雁堂,号平庐。祖籍河南温县董杨门,出生于河南南阳。被誉为甲骨学大师,甲骨文书法大家。
董作宾将中原甲骨学与西方考古发掘方法相结合,开辟了中国历代考古学的新领域。他前后历数十载兵戈,漂泊西南天地间,在李庄完成了举世瞩目的《殷历谱》,确定了殷商世系,证实了武王伐纣的史实,匡正了历史年代,使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推进了300年。时在重庆的蒋介石亲自签发嘉奖令进行表彰。
而其甲骨文书法创作,忠实原貌,理性思考,浑然天成。董作宾先生亲历十几年的考古发掘,拥有上万片龟骨文字考释与鉴赏,尤其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使他的甲骨文书法创作与众不同。例如,罗振玉向以借鉴石鼓文、钟鼎文、大小篆、秦隶与甲骨文融汇创作,董作宾却注重原汁原味,忠实于拓片原貌,并在智慧与技能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先试以玻璃纸蒙于拓片上,勾出契刻文字轮廓,然后对临摹写,经过不遗余力的反复描摹,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创作。
我们知道,要赓续甲骨文书法艺术,没有深厚的道德修为与渊博的学识根本是不可能的。董作宾先生为人大度,质朴无华、远近闻名,有求必应,充分凸显了其人品、书品、德品,即传统“三品一统”的高贵品格。从董作宾留存下来的甲骨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既有笔墨趣味,又保留了甲骨文犀利劲削的契刻特点,将殷商武丁时期甲骨卜辞笔画的遒劲挺拔、姿态的圆润婀娜,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能在甲骨书法上取得如此高超的成就,全赖其生命的元气神足,真力弥漫和博大精深的学识。董用笔干净俐落,下笔有由,藏锋起笔,出锋收笔,如对神明。中堂疏密得当,空阔舒展,正文与落款相得益彰。对联章法得甲骨原作古风,参差错落,结体肃穆庄严,英姿勃发,浑然天成。扇面精品绝伦,契意浓郁,恣肆飞动。
董作宾甲骨文书法的独特魅力,在于他心正笔正,用心对临甲骨文原片达万余片以上的意志,得其上古神韵和精髓所致。
同时,董作宾还把篆刻引入甲骨文书法创作中,使其更具有雄厚的刀笔意味。加之其治学严谨,毛笔使用技巧熟练和坚毅的篆刻功底与深厚的文学修养积淀,下笔起点高,笔势浑厚饱满,骨力内敛,疏密有致,似乎达其与古人互通共融的创作意境。
笔者个人也在学习甲骨文书法。个人粗浅的一点体会是:仅临摹效仿今人书家的传世作品还是不够的,有条件者最好能参照龟甲兽骨的实物或拓片多临多写;条件差者可据印刷之精华的甲骨文字帖。边临摹边体悟其以笔代刀的丰富内涵,吮吸到其洪大气魄和用道德浇灌出来的纯度及用刀的精准;同时,加以学养的自我升华和字外功夫等多种复杂环境中的磨砺。假以时日,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