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3月14日讯】对俄制裁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全球化统一市场分裂成两半,西方在一极,俄罗斯在另一极,中国处在两极的中间。3月13日,英国《金融时报》放出消息,称美官员称俄罗斯已要求中国为入侵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此事被中国外交部指为假消息。3月14日,美国沙利文与杨杨洁篪将在罗马见面,据称沙利文将警告说,如果中国继续支持俄罗斯,将在全球范围内面临孤立。这番动作表示,美国确实非常担心中国卷入此事。
中国在西方倒逼下上演的“三步曲”
这次俄乌战争发生后,除了两大主角普京与泽连斯基之外,全世界看欧美的反应,而欧美国家政府与媒体则盯牢中国,并采用舆论紧逼的方式让中国不要支援俄罗斯。短短半20天内,中国被迫上演了三步曲:
第一步是观看,看的是中国对俄乌战争的表态
2022 年 3 月 2 日,一份由联合国96个会员国共同提出的题为“对乌克兰的侵略”的决议草案获得了141票赞成票,中国、印度等35个国家投了弃权票,俄罗斯、白俄罗斯、朝鲜、叙利亚和厄立特里亚5个国家投了反对票。
表决会后有件事情值得备考。俄乌战争发生后,西方各大中媒体都特别提到中国拒绝用“俄罗斯侵略乌克兰”这种说法表述,只愿意使用“俄乌冲突”。我一直注意西方媒体用词,发现它们在谴责时用“侵略战争”,大多数情况下用“俄乌冲突”。我对此觉得奇怪,直到看到3月8日Washington Examiner消息,才知道联合国规定,要用冲突概括这场战争的性质。该报说,联合国的通讯部门指示其雇员在提及乌克兰冲突时不要使用“战争”和“入侵”等词,不要在提及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起的全面入侵时使用“特定”语言。还建议员工不要将乌克兰国旗的照片上传到他们的个人社交媒体账户。
第二步:发现并分析中俄合作的动向及其效果
意见大抵是:
1. 俄罗斯只能将中国当作可扩展的贸易伙伴关系。与欧盟的业务相比,俄中之间的服务和商品交易较少。2021年俄中贸易虽然急剧增长,但约1500亿欧元的贸易额仍无法与俄国和欧盟的货物进出口相提并论。
2. 加大天然气供给缺乏管道设施。迄今只有一条天然气管道连通中国与西伯利亚天然气田,即西伯利亚电力管道。根据能源公司BP的统计,在经济较疲软的2020年,欧洲国家加上土耳其共向俄罗斯采购约1680亿立方米天然气。因此,一些专家指出,俄罗斯对华出口天然气要达到可与欧盟相比的水平需要几十年。
3. 认为中国给予俄罗斯的金融帮助有限。切断俄罗斯与SWIFT金融转账系统的联系,是欧美对俄所能采取的最强硬的金融制裁步骤之一。总部位于比利时的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与万余家银行联网,全球半数主要的跨境转账都通过其传递数据。若与之脱钩,俄罗斯的国际金融交易,包括占该国总收入40%以上的油气出口收益将被切断,其经济会立即受到长期的影响。外媒查证后指出,至少两家中国最大的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及中国银行已经对与俄罗斯相关的贸易融资实行限制。西方的分析结论多半是:北京在走危险的钢丝,想两边都讨好。
不过,这一制裁本身有漏洞,一是只停止了几家俄罗斯7家银行被SWIFT剔除,被宣传为“金融核弹”,俄经济似乎立即要崩溃。但实际上,俄罗斯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俄罗斯联邦储备银行(SberBank)并不在制裁名单中。在俄罗斯,每两家公司中就有一家在那里拥有账户。俄罗斯第三大银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GazpromBank)也不再名单中。二是德国、匈牙利等国都明确反对停止进口俄罗斯能源。欧盟主席冯德莱恩:欧盟拟在2027年停止使用俄罗斯石油天然气 。
因此,那些认为俄罗斯命悬中国的评论可能有点夸大中国助俄脱困作用,真实情况如上述。
第三步:希望中国出面当调停人
先是西方媒体用问号表达了这种期望,比如“北京会做调停人吗?”最开始公开表达期望的是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3月7日,欧盟外交及安全事务负责人博雷尔(Josep Borrell)喊话称,欧美都无法成为俄乌战争的和事佬,这个角色没有替代选择,“只能是中国”;3月8日,德国、法国与中国召开领导人视频会议,商讨俄乌危机。马克龙、肖尔茨介绍了对当前乌克兰局势的看法和立场,表示欧洲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危机,愿同中方加强沟通协调,劝和促谈,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给和平一个机会。习近平向德法两国领导人表示,愿意保持沟通和协调,根据当事各方需要,同国际社会一道发挥积极作用。但就在第二天(3月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一步步将俄乌矛盾推向“火山口”,中方坚决反对美方任何形式的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美方在处理乌克兰问题和对俄关系时“无视自身责任,反而指责中国有关乌克兰问题的立场,给同时打压中俄两国的图谋寻找操作空间,以达到维护霸权。”
直到俄乌冲突在3月 9日进入俄美舆论战,主题是俄罗斯向联合国提出,要求调查美国在乌克兰的军事生化问题,中国在此事上旗帜鲜明地支持俄罗斯,期盼中国出面做战调人的呼声才暂时告寝。
中国与俄罗斯有什么共同利益?
西方认为,尽管双方都将他们的关系视为“世界权力再分配”的战略伙伴关系,但更像是一种便利的伙伴关系。
这话对一半,主要是西方舆论太将所谓“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当成一回事,以为这种关系牢不可破。他们可能忘记了,就在奥巴马第一任期时,中美两国一度被定位成“战略伙伴关系”,奥巴马与胡锦涛同意建立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英文名:U.S.-China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从2009年首轮开始,一直继续到2016年6月,共开过八轮。自川普上台至今,中美关系一直磕磕碰碰。
鉴于美国经验,中俄是否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存而不论。真正需要讨论的是究竟有哪些利益契合点。
一、在对西方世界的态度上,双方有契合点。西方对这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的态度有点奇特的区别。当年在苏联崩溃之后,普京曾对西方示好,但西方完全不愿意接纳。美国自尼克松之后采取联中制苏策略,西方主要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对西方打开大门,西方资本蜂拥而入。直到2003中国宣布“和平崛起”之后,美国仍视中国为战略合作伙伴。直到2009年在APEC夏威夷峰会上,中方代表表示要成为国际规则的制订者之后,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矛盾才日益升级。但是,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中国,都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曾大量派遣NGO的国家,因此,双方对美国都非常警惕,在防范外国NGO渗透颠覆颜色革命方面,态度高度一致。
二、中俄双方都是威权体制。中国是名至实归的威权体制,俄罗斯有选举、议会等民主形式,但普京确实将其变成了威权国家。而中国不管经济上如何与国际接轨,政治上始终保持一党专制的威权-极权体制。
三、俄乌冲突,对北京来说有另一重意义,可以借这场战争观察西方主要是美国对介入中国台海军事冲突的态度。北京没有白等,拜登于3月11日签署2022年度财政支出法案,其中包括友台条文微修版法案,内容是禁止美国行政部门花钱制作、采购或展示任何“不正确标示”台湾领土的地图,明确禁止地图把台湾画成中国一部分。拜登通过地图保台,传递给北京一个比较微弱的信号。
俄乌冲突还未结束,但影响其实可以预判,美欧不断升级的经济制裁已将世界带回到柏林墙推倒之前的市场分裂——政治分裂状态。前十大经济体,只有美国既有市场,又有资源,还有庞大的国内消费群体,其他的不是缺市场,就是缺资源。政治上中国从来就防范西方,如何让自己站立在两个分裂的市场之间,才是北京的主要考量。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