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1月19日讯】当我们说到香菜,想必大家伙儿一定都不会陌生,香菜是众多美食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食材,很多时候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食材。香菜一般也都是被用来当作菜品的配料或者是调味料的,因为香菜本身的香味浓烈,同时色泽翠绿,将它放到汤里面或者是菜里面的时候,就会使其味道更加鲜美,会更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人的食欲,让人胃口大开,健胃消食等等一系列的好处。
尤其是做一些鱼类的佳肴的时候,也更是离不开香菜的,鱼里面不放一点香菜,就好像是失去灵魂了一样。但是虽然香菜的好处众多,但是对于香菜的味道,一部分人还是十分排斥的,正所谓一个人一个口味,在一些人看来这是美食,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就觉得这就像是毒药一样,嗤之以鼻,因此还有人称它为“臭菜”“苦菜”。
“香菜”这个名称是一种错误的叫法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美食大国,其美食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之上,也因此衍生出不少独具特色的美食。中国有最著名的八大菜系,每一道佳肴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发展,同时也是中国最宝贵的文化传承。在这其中,川菜在八大菜系当中也是属于别具一格的类别,川菜独特的辛辣口感也让不少人因此爱不释手。每一道川菜的制作都需要各种各样的调味料,然而香菜也是最具有特色的代表之一。
其实,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事情是,事实上“香菜”这个名称是一种错误的叫法,其实主要是因为在历史上的误传,所以才导致人们读错了,反而是农村人对其的叫法才是最正确的。香菜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时期便从西域传入我们中国。当时在彼时汉王朝刚建立不久的时候,那个时候西汉王朝整体的国力衰弱,同时北方的匈奴也一直都在侵扰着边境地区。所以无奈之下的汉王朝也只能选择暂时的休养生息,然后来尽力的防守主敌人不断的进攻。
后来,通过文景之治,才让汉王朝的国力逐渐恢复起来,并且当时国家整体实力也达到巅峰时期,因此在汉武帝时期也就开始对周边入侵的敌人展开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这才彻底解决了周边所有对汉王朝有威胁的国家。在此之后的汉王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也一直都保持着安定平稳。等到边境彻底稳定了之后,朝廷也就开始了西域的一些贸易往来。我们的丝绸之路也正式开始启程,而张骞也就是这场贸易的主要负责人。
香菜是怎样引进到中国的?
张骞肩负着朝廷派遣的重任,很快就启程开始前往西域各国,去寻找更多的特色。主要就是以当时中原的物资来作为双方之间的交换,最终也交换到大量的农作物。就像我们现在常吃的那些西瓜,绿豆,香菜等等一些常见的农作物也就是从当时才引进到中国的。伴随着我们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之后,时至今日我们也已经可以自给自足了。
香菜也是当时引进农作物中的其中之一,然而香菜的学名到底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详细的解释一下。事实上,香菜的真正学名叫做芫荽,香菜也只是它的别名。因为各个地区的不同,所以各地区人们也有不同的叫法。但是按照地理位置来说的话,大多数的城里人都叫做香菜,然而农村人却叫做芫荽。并且从这一点来讲的花,农村人的叫法才是最正确的。按照一定的史实记载,当时张骞在引进香菜之后,最初的名字是叫做胡荽。直到南北朝时期的时候,当时的皇帝是胡人,所以就觉得叫做胡荽不好听,然后也就下令将其改名为原荽,再到了后来也就变成了芫荽。
到了元朝时期的时候,因为当时国内的汉人地位是极低的,并且大多数汉人都是没有读书识字的权力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盲。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多数人也都根本不认识芫荽这两个字。而且因为这种食物本身的口味又是极其特殊的,喜欢的人对其爱不释手,可是还有讨厌的人看到之后就远远地走开。所以说这种严重的两极分化也让芫荽变得略有尴尬。之后为了能避免这样的情况,所以人们将芫荽改名为香菜,寓意它所发出的这种奇特的气味。
香菜的本名是叫做芫荽
香菜这个名字通俗易懂,很快也在民间传开。即便后来明朝成立之后,对其有过一些官方的纠正,但似乎香菜这个名称已经深入人心了,直到官方后来也开始承认这种叫法,这也就是香菜完整的发展历程了。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的饮食文化进一步得到发展,现如今五花八门的美食也被人们一一端上桌。在这其中,香菜也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似乎很多人都完全不知道香菜的本名是叫做芫荽。
但事实上,现如今很多农村地区的人们依旧将它叫做芫荽,只不过人们的发音并不是用普通话来表达的。其中的原因也非常简单,中国古代的官方语言并不是普通话,所以现今大多数的农村地区也都被告知这种食物叫做芫荽。虽说经过时间的沉淀,改朝换代期间也更换过名字,但是因为农村地区本身与外界的联系就少,所以即便外界有变化,他们依旧保持原样,所以芫荽这个称呼也就这么流传了下来,如果真的要深究的话,其实农村人们的叫法才是最正确的。
无论如何,香菜在国人心中占据有独特的地位,即便一些人根本不喜欢它的味道,但是它依旧是中国多样菜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那里是叫做香菜还是芫荽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转自看中国/责任编辑:李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