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1月07日讯】那是在十六世纪中叶。伴随着叮叮咚咚的敲击声,火花迸溅,年约75岁的米开朗基罗在一块七英尺多高的大理石上用尽全力拼命地雕刻着基督、尼哥德慕(Nicodemus,又作尼哥底母)、圣母玛利亚和抹大拉的圣玛丽(St. Mary Magdalene)。
米开朗基罗呈现的是基督刚刚从十字架上跌落的情景。这尊名为“卸下圣体”的雕塑作品很明显地有一股动态能量——基督周围的三人都在试图托稳他那已无生命迹象的身躯——那种能量让人们禁不住摒息凝神,静心注视。表情充满了悲悯的尼哥德慕高高站立在作品的后半部,试图撑起基督,又似在给圣母玛利亚机会与她的儿子告别。基督的右臂无力地环搭在身材矮小的抹大拉的圣玛丽身上。
基督的一部分身体瘫坐在圣玛利亚的膝盖上,他的头无力地歪向母亲,又或许是她把他拉近的吧。人们可以想像她在儿子耳边轻声道别。
这座雕塑是米开朗基罗最后的雕塑作品之一,也可说是一种告别雕塑吧。原本是米开朗基罗为自己身后的坟墓而雕造。凄美的是,米开朗基罗依照自己的形象雕塑了尼哥德慕,因传说是尼哥德慕把基督抬到坟墓安葬的。
也许这正是米开朗基罗希望我们记住他的方式。尼哥德慕温柔而虔诚地俯望着基督,也许寄托着米开朗基罗作为虔诚天主教信徒笃定的信仰,又似乎表露出他意识到自己不久即将随基督而去。
米开朗基罗并未完成这部《卸下圣体》(The Deposition)的作品,这尊雕塑最终也未能进入他的坟墓。多年来,许多专家认为米开朗基罗在愤怒和沮丧中用锤子毁坏了部分雕塑:基督的左臂被打断、左腿不翼而飞。然而,近期完工的雕塑修复揭露了更多可能发生的事情。
米开朗基罗三件《圣殇》雕塑
米开朗基罗一生创作了三件“圣殇”(圣母怜子)雕塑。最著名的是他年轻时创作的《梵蒂冈圣殇》(Vatican Pietà)。对于这件作品,许多人认为他把玛利亚雕塑得太过年轻,怎么可能有那么大的成年孩子。听到这个,米开朗基罗只简单地回复说,她看起来很年轻,因为罪会使人变老嘛。
到了晚年,米开朗基罗开始雕刻《卸下圣体》和《朗达尼尼圣殇像》(Rondanini Pietà,现保存于米兰)。[译者注:之所以以朗达尼尼命名,是因为雕像在罗马的朗达尼尼宫(Palazzo Rondinini)的庭院存放了几个世纪。]在此期间,他还身兼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师,这是他毕生最艰难的工作之一。他可能把大量的时间倾注在雕刻这些作品上,只抽出一小部分时间监理圣彼得大教堂的事务。
值得注意的是,《卸下圣体》并不是米开朗基罗一个人的作品。他将未完成的作品送给了仆人安东尼奥‧达‧卡斯特杜兰特(Antonio da Casteldurante),仆人遂将雕像委托雕刻家蒂贝里奥‧卡尔卡尼(Tiberio Calcagni)进行修复。然而卡尔卡尼却也此责未竟身先去。艺术史学家也是米开朗基罗的朋友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评价卡尔卡尼的去世对这座雕塑来说并不是件坏事:卡尔卡尼完成了抹大拉的圣玛丽的雕塑部分,把她塑得小了些;对基督断臂的修复也很拙劣,还给作品添补了大理石石材。
之后,安东尼奥将作品卖给了银行家法兰西斯科‧班迪尼(Francesco Bandini),故而《卸下圣体》也通称为《班迪尼圣殇》(Bandini Pietà)。几经辗转,1671年这件作品由托斯卡纳大公科西莫三世‧德‧美第奇(Cosimo III de’ Medici)买下。雕塑自此运往佛罗伦斯,在圣洛伦佐教堂(St. Lorenzo Church/Lawrence Church也叫圣劳伦斯教堂)的地下室里待了近半个世纪后,又在佛罗伦斯大教堂(Florence Cathedral)待了超过两个半世纪。1981年,雕像为主教座堂博物馆(Museo dell’Opera del Duomo,也译大教堂艺术品博物馆)收藏至今。
修复工作揭露真相
除去470年前卡尔卡尼对雕像的修补,《卸下圣体》依然算是米开朗基罗的一件著名作品。尽管如此,这尊雕像多年来也只享有常规的保护处理,比如清洁和一般性的维护。
而近年开始的重大修复工作终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惊人成果。总部位于美国的非营利组织佛罗伦萨之友基金会资助了这项修复,而圣母百花大教堂工作组(Oper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受托并指导修复。修复工作于2019年开始。
如今,所有的老化痕迹都已从这尊不朽的雕像上移除,感谢由宝拉‧罗莎(Paola Rosa)、伊曼纽拉‧佩雷蒂(Emanuela Peiretti)领队,协同内、外部专家共同的维护努力,让修复工作卓有成效。修复人员使用浸泡在去离子水中(有时会加热)的棉花来去除污垢;也会小心地使用文物修复工具刀完成顽固污垢的清理工作。
现在,这座雕塑已然褪去了外层脏旧的暗黄色,展露出高贵华丽的白色大理石的自然色泽。那些于1882年移除石膏件时残留在雕像内的部分石膏亦不复存在;那层期许能保护作品免于变干的蜡质涂层也一去不复返了;那历经几个世纪岁月沉淀的灰尘和蜡的积沉物业已荡然无存。污垢损毁了精美的雕刻细节,比如,雕刻自然垂坠的衣褶和雕像的浮雕部分。
修复工作也包括测试和鉴定。专家们对大理石进行了测试,发现石料是在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区(Tuscany)北部小镇塞拉韦扎(Seravezza)开采的,这个采石场一度是著名的美第奇家族(Medici)的产业。专家此前以为雕像来自卡拉拉大理石(Carrara marble)。托斯卡纳采石场是米开朗基罗著名的“关系户”采石场。
米开朗基罗曾担心塞拉韦扎(Seravezza)开采的大理石质量。在乔瓦尼‧迪‧洛伦佐‧德‧美第奇(后来的教宗利奥十世)的授意下,他曾将塞拉韦扎大理石用于佛罗伦萨圣劳伦斯教堂的外墙。后来发现这种大理石的表面看起来纯净无暇,但却易现细微的裂缝,突现脉纹,这点很难觉察。
米开朗基罗是否砸毁雕像
修复人员在这尊塑像上并未检测到米开朗基罗破坏性的锤击,但那些痕迹也可能被后人抹去。因此,这部分故事尚无定论。
然而,对《卸下圣体》所用大理石的分析,证实这块石头是有缺陷的。大理石中夹杂着黄铁矿等杂质,俗称愚人金,用凿子敲击时会出现戏剧性的火花飞溅。在雕塑底座的背面和正面发现了许多微小的裂缝,专家们因而得出结论:可能正是这个原因米开朗基罗才不得不停止《卸下圣体》的创作。
也许,米开朗基罗并未砸毁他的作品,但却成就一段饶有趣味的故事。
在2022年3月30日之前,参观大教堂艺术作品博物馆(Museo dell’Opera del Duomo)的游客仍可在修复它的同一间工作室近距离欣赏《卸下圣体》。了解更多资讯,请访问Duomo.Firenze.it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