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中国补教业转型艰难 部分地区变相清零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12月14日讯】北京当局从今年夏季开始对中国校外补课、培训行业进行整肃,并要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要在2021年底前转型为非营利机构。如今“营改非”大限将至,许多地区的教培机构的转型仍举步维艰,甚至被地方政府变相“清零”,有学者发表文章提出批评。

今年7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出文件,以减轻学生负担为名,对校外补课、培训行业进行整肃,并要求全国各地教育部门执行。这份文件对课外的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提出了一系列限制,其中要求这些机构必须在2021年底前转型为非营利性机构,否则不准招生收费。

如今已逼近年末,在教培机构“营转非”的最后期限即将到来之际,中国民间教育研究机构“21世纪教育研究”的院长熊丙奇在中国媒体“界面新闻”上发表署名评论文章,对一些地方政府变相将教培机构“清零”的做法提出批评。

这篇文章直言不讳地指出,有诸多迹象表明,官方文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可以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但在过去这半年时间里,许多学科类培训机构发现“营改非”之路并不好走。

文章梳理归纳出学科类培训机构“营改非”面临的三大不确定性:

其一,部分地方政府给教培机构“营改非”设定了很高的门槛,导致没有机构可以通得过“营改非”的审批,从而变成了变相的“清零”校外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

其二,地方政府为非营利学科培训机构制定了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政府指导价”,致使当地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很难正常经营,以此来“逼退”这些教培机构。

其三,把高中学科培训也纳入“营改非”统一管理,要求所有高中学科培训机构都必须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实行政府指导定价。

文章表示,按照这一趋势发展下去,恐怕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科类培训机构都会被“清零”。

文章认为,地方政府之所以这样做,有的是为了自己的政绩考核不受影响,而想方设法地最大程度减少学科类培训机构;有的则是对校外教培机构“营改非”之后的监管缺乏信心,索性就“一取了之”。

最后文章指出,其实不管学校教育怎么提质增效,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需求,总会有学生有“补差”或“拓展兴趣”的需求。关停、“清零”学科类培训机构,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就减轻了。

事实上,在中共当局针对校外教培行业展开大整顿以来,已经有大批不同规模的教培机构退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课程的补习业务,甚至直接关停倒闭,连带着出现积欠员工薪资、大规模裁员等问题。

一个月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教育培训机构新东方集团总裁俞敏洪,甚至在宣布将成立一个大型农业平台,带领该公司原来从事校外教育培训的数万教师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农产品,以致于海外媒体纷纷感叹:中国的教培时代已经结束。

(记者何雅婷综合报导 / 责任编辑:祝馨睿)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