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用户注册实名制 签协议不能仿冒媒体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28日讯】中国(中共)官方出台有关互联网用户名称信息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互联网用户账号使用者实名注册、使用的账号名称信息,不得假冒、仿冒、捏造新闻媒体的名称和标识等。评论认为,中国网络信息将受到更严厉的监管。

中国国家网信办本周二(10月26日)开始,就《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信息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提到,互联网用户账号使用者注册账号时,应当与互联网用户账号服务平台签订协议,提供真实身份信息,遵守平台内容生产和账号管理规则、平台公约和服务协议。还规定,互联网用户账号使用者注册、使用的账号名称信息,不得假冒、仿冒、捏造新闻媒体的名称、标识,或擅自使用新闻、报道、报刊等具有新闻属性的名称信息。

时事评论人刘亚平本周三(27日)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表示,这份征求意见稿明显是对网络用户的身份进行核查:

“原来注册账号是需要手机号码和邮箱,可能会出现一个人拥有多个手机号或非实名的手机号,邮箱就更加自如了。现在等于是需要身份证信息注册,可更加精准定位和了解每一个人的言行。这也是维稳的新措施,所谓互联网维稳。”

身份证注册账户守六项禁令

互联网对网络用户提出六项严格禁止的内容,包括假冒、仿冒、捏造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组织机构的名称、标识; 假冒、仿冒、捏造新闻媒体的名称、标识,或擅自使用新闻、报道、报刊等具有新闻属性的名称信息的;假冒、仿冒、关联国家行政区域、机构所在地,标志性建筑物等重要空间的地理名称、标识。

刘亚平认为,上述内容可以归结为当局限制严厉的具体内容。他说:

“担心出现假信息所造成的群体性事件,导致事件失控。尤其是带有特定标识的或者名称的地方发出的信息就更容易让人冲动。(禁止)故意夹带二维码、网址、邮箱、或者使用同音、谐音、相近文字,说白了就是有很多诈骗嫌疑,诈骗不但损害受害者,还损害中共的利益,因为受害者也是当局的韭菜,自己的韭菜被别人割了,他(政府)肯定是不舒服的。”

中国互联网资讯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拥有约十亿用户,已经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部分。关注互联网言论自由的评论人士蔡慎坤对此感叹道,中国互联网管理者从不熟悉互联网,发展到驾驭互联网。他相信对互联网的监管力度只会更上一层楼。他对本台说:

“人们在互联网上无论是注册登记,还是发表言论,参加活动,都会受到很多的限制。他采取的是一种高压,令人恐惧的限制办法,让每一个参与互联网讨论的人都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学者:中国互联网失去应有价值

蔡慎坤表示,未来民众在网上除了转递基本的生活及工作信息,不能发表任何有争议性的意见。他说,互联网在中国已经失去存在的意义:

“因为在互联网上,你不可能说你想说的话,不可能做你想做的事情,甚至是基本的信息传输都会受到严格的监管。”

根据中国官方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网上零售额达11.76万亿元。不过,因在网络发表自主言论被拘留、甚至判刑的网民人数,近期快速上升。记者所见,在微信群内,多数人只发图片或转发新闻链接,不发评论。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责任编辑:竺颖)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