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讯】古人留给后代这句话:“为善最乐。”怎么说呢?会有实质的后果吗?大凡为善的人,后代必然兴盛,为恶的后代必然败落,这是人间常理。清代《履园丛话》的作者钱泳认为,为善像是积财,积久自然富有,为恶呢就是耍弄刀剑兵器,玩得多玩得久,哪有不受伤的道理。
为善最乐 收养弃婴
回到清朝时期,桃源县有一名秀才名叫陈宗洛,他为人秉性慈善,然而家中极其贫穷。他们家乡原本有一所育婴堂是用来收养孤儿的,因为缺乏资金,废弃很久了。陈宗洛想要募集捐款或物资,来复办这个育婴堂,于是就在乡里劝捐。
一天他到乡中一个富人处,这位人士是个守财奴,不但没有解囊相助,而且还对陈谩骂,他说:“一个迂腐、寒酸的穷秀才,不自量力。我的钱不是偷来、抢来的,岂肯给你们拿去做些无关紧要的事!”
陈宗洛气愤地回到家里,将家人召集过来,对他们说:“我很惭愧我的志向不能在乡中实行,但愿全家大小,我的妻妾和子女,还有弟、侄,你们都能体会我的心愿,大家一起来做,办起这座育婴堂。”他们一家都认同他的理念和心愿,都愿意配合去做!
陈宗洛接着说出具体的做法:“从现在开始,凡是我们家族的男女,世世代代共同遵守今日的誓言:凡是见到被遗弃的女孩,必须收养下来,交给族中有乳的妇人抚养。如果乳妇身边的孩儿已经太多,不得已交付给无乳的人,就用米粉和蜜制成的蜜饼来喂养。
“当小孩养到两三岁时,倘若有贫乏的人家愿意娶去做童养媳,只要家长是忠实厚道的,那就可以把女童交给他们。出养时只须在姓氏上加上一个陈字,叫‘陈某氏’,就如我们陈氏所出。并且约定此女童长大后,也要接受养育弃婴的职责,分乳养育她们。这样就能不断绵延扩展,挽救弃婴的生命。”
陈宗洛当时是三十六岁,到了九十岁寿诞,子孙满堂,富贵双全。历年来由陈氏所收养的“陈某氏”都来举杯祝寿庆贺,就像亲戚一样。一算之下,总共有一百七十六人。
席上,陈宗洛喜气洋洋地说:“古人说为善最乐,不相信吗?!别人喜欢收干儿女,不知比起我们‘陈某氏’怎么样了?可惜当年骂我的富人已经死去三十多年了,我想拜谢他当年的刺激,促成了这善举,可惜现在是不可能了。”
有客人问:“以前骂你的富人自然是谨慎守护自己财富的人家,不知今日他的后人如何呢?尚能保持富有吗?”
陈宗洛回答说:“说起那个人也可怜,五十多岁时,三个儿子全都夭亡了。疾病、死亡、讼事、盗贼接踵而来,家财耗散,竟然贫乏到不能自存。有一年,我在绿萝山私塾中教书,他要求在馆中找份事干,我也不念旧恶,可怜他老而无依,又是同乡,就收留了他。最终他不甘于寄人篱下,十个月后又自行离去。后来竟然沿街乞食。”
客人又说:“倘若当初那人肯行善助人,结果该不至于这样的凄凉吧!”陈宗洛点头道:“可不是嘛,天给人以财富,原是叫人顺着天意行善造福的,若能以财助人,天就不会夺走他的财富,又怎么会让他破落呢!”
客人回答:“但愿人人都能明白此理,勉力效法陈君的虽贫而富,不要学骂陈者虽富而贫呀。”(资料来源:《北东园笔录》)
为善最乐 助人保祖坟
再到宋朝去看一个书塾教师帮人“保住祖墓”的故事,他也得到现世的福报,这事是怎么发生的呢?
孙文祥是福建人,他在书塾教书。宋开禧年间,书塾休假,他从浦城(在福建省最北端)归家,途中经过霍童乡时天色已晚,他举目四望,想要找个栖息一宿的住处,刚好看到山边有一座草屋,于是前往借宿。
夜半时分,他听到屋内有哭泣声,觉得奇怪便起身寻视,看到屋主夫妇对泣。主人说:“我儿子没有出息,要卖掉这栋房屋,我们明天就要被迫迁往他处,所以不禁悲伤起来。”孙文祥回答他们说:“你们不必忧愁,这个事我会替你们想办法。”
第二天早上,当孙某醒来时,发现自己昨天所睡的地方竟然是一座坟墓,心中大惊。但想起昨夜答应了的事情,便在墓旁守候。到了中午,看见一个穿着长袍的人,拿着铲子、畚箕前来。孙某问他要做什么?那人回答说:“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想把祖坟迁葬他处,将这块地卖给别人,好养活家人。”
孙文祥将自己当塾师的薪资和所剩的银两,全部送给了对方,也不留下姓名就走了。几天后,孙文祥梦见那对夫妇来拜谢,说道:“受到你的厚恩,无以为报;现在送两只凤雏来感谢你。”
孙文祥后来果然得到两个儿子,长子名附凤,次子名翼凤,日后两人同登科第,官至公卿。(资料来源:《涉异志》)
──点阅【人生之钥】──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