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6月28日讯】中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日前发文,重提中共早期领导人王明、张国焘的路线斗争,同时向党内高喊“四个服从”。有分析认为,此文背后透露出在中共党内高层出现了分裂。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4日发布《“四个服从”的由来》一文,介绍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的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服从”,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为何要提出“四个服从”原则?文章直接点名中共早期领导人王明、张国焘。文中称,六中全会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情况下召开的,也是为了总结抗战的斗争经验、纠正王明在抗战前期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而召开的一次会议。
文章说,六中全会提出“四个服从”除了与张国焘在长征(北上逃亡)期间,分裂其党和红军造成严重后果的教训相关,更与王明在担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期间,拒不执行中共中央决定、向中央闹独立性直接相关。
文章提到1937年12月召开的会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王明为书记的七大筹备委员会。会后,王明前往武汉任长江局书记。在武汉,王明另搞一套,不仅不执行中央指示,还多次未经中央同意擅自发表中央决议和会议意见。
文章称,王明将12月会议精神写成《中国共产党对时局宣言》擅自发表,提出“六大纲领”,推翻中央全面抗战路线,并“诬蔑”毛泽东“假抗日,真反苏”。同时秘密请求在武汉的一位苏联人转告苏联领导人,以求共产国际在组织上干预。
《求是》也提张国焘、王明
值得关注的是,5月1日,中共党媒《求是》杂志发表了题为《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事关党的兴衰成败——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体会》一文,文中也罕见地提到张国焘、王明的路线斗争。
文章把张国焘、王明作为“分裂”、“要挟中央”、“把个人凌驾于中央之上”的反面例子,加以抨击,并称,当时在经过与他们的斗争后,全党才“进一步深刻认识到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的重大意义并成为自觉行动”。
文章称,此后,通过整风运动,中共才加强了“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即统一在毛泽东的领导下。
张国涛投奔国民党
史料记载,当年中共领导人之一的张国涛,在红军北上逃亡后,他领导的红四方面军的实力远在红军之上,当年他因为与毛泽东闹内讧,带领红四方面军主力和红九军团等组成的西路军,离开陕北西进,结果在高台县所在地区,被国民党军围堵全军覆灭。
西路军事件是中共党史中的冤案。在毛泽东死后,真相才由当年的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亲自口述得以披露部分,但因为涉及毛的人品而不能张扬。
不能告人的真相是:毛泽东、周恩来策划西路军惨案,借军阀之手葬送西路军2万人的性命,毛、周为了遮掩自己的罪行,反过来倒打一耙,说张国焘擅自率军逃跑,另立中央,并把2万人丧命的罪责强加在张国焘头上。
张国焘于1938年4月初借祭扫黄帝陵之机,离开了中共,投奔国民党。随后他在武汉发表了他的退党声明说:“这个共产党已经不是我毕生向往和为之浴血奋斗的那个党了!”
张国焘晚年在加拿大度过,夫妻和睦,3个儿子也皆在美加定居。如果不脱离中共,张国焘即使能逃过延安整风,也逃不过文革。
毛泽东从王明手中夺权
在中共的宣传中,王明的“罪状”是:1937年11月,王明从苏联回国后,以共产国际的“钦差大臣”自居,把个人凌驾于党中央之上,不尊重、不服从中央领导,严重干扰了毛和党中央正确主张的贯彻执行,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
《大纪元》评论员周晓辉分析说,其实说白了,就是毛泽东要从其手中夺取中共最高权力、摆脱苏联的束缚罢了。其后,毛通过整风运动不仅确立了自己在党内的最高权威,而且通过批判亲苏的王明,还将全党统一在“毛思想”下,王明失势。
王明晚年撰写的《中共50年》一书,对于中共批评自己的说辞均持否定态度,他说,整风运动是文革的“演习”,他还提到毛蓄意给自己下毒。
1956年,王明去苏联治病,从此滞留苏联。文革爆发后,王明被中共公开抨击,并将《王明反革命言论集》编印成册,而王明在国内的亲属也都受到了株连,包括他死去的父亲也被红卫兵鞭尸,继母也被暴打。
张国焘、王明均看清并脱离中共
周晓辉表示,张国焘、王明二人,一是看清并脱离中共,一是揭露毛。
而现如今中纪委和中共党刊均提及两个人,或许是在暗示当下中共党内也有这样的高官,而且应是之前或现下掌握重要权力高官。
这样的高官不尊重、不服从现中央领导、也就是不服从习近平,没有做到“四个意识”和“两个维护”,甚至正意图分裂中共,要挟最高层。
周晓辉说,中纪委重提张国焘、王明,除了传递中共的担忧之意,还有就是对于张国焘、王明式的高官,中南海不会手软,而素知听话听音的那些高官们,真的会消停吗?
在此之前,中纪委国家监委网站6月19日头条发文:《永不叛党不仅仅是一句誓言》,内文搬出1931年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顾顺章全家39口,遭周恩来暗杀血腥惨案。
前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蔡霞直言,中南海“山雨欲来”。台大教授明居正则认为,中共刻意重提顾顺章案,意在震慑叛党的官员,这个例子很残忍,很有震慑效果,充分运用到了恐惧感。
(记者李芸综合报导/责任编辑:李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