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传】南宋气数尽 蒙元攻下襄樊

忽必烈传之九

在成吉思汗、窝阔台时期,蒙古人经过几番征讨,将日渐衰落的西夏和金国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版图,这也意味着蒙古帝国的边界与南宋接壤,而南宋则成为蒙古人下一个征服的目标,但这也是最难征服的目标。

成吉思汗在驾崩前曾留遗言给后人,要他们联合南宋消灭金国。之后,蒙古与南宋联合灭金。由于双方在战前没有对金国领土所有权归属定下协议,在蒙军撤退后,宋军进攻并占领了开封、洛阳等地,史称“端平入洛”。宋朝人认为这是收复被金国占领的失地,而蒙方则认为宋朝背弃盟约,窝阔台遂以此为由攻打南宋。

从窝阔台经蒙哥到忽必烈,三位大汗均发动了对南宋的战争,期间是时战时和。从第一次1235年至1241年和第二次1253年至1259年,到第三次1268年至1279年,共计22年(不计停战期),南宋才彻底被征服。在蒙古人征服的国家中,南宋是耗时最长的。

为何忽必烈时期最终征服了南宋呢?一个原因是彼时的南宋气数已尽,朝廷上下腐败,上天已不再眷顾。另一个原因是忽必烈采用的策略得当,民心所向。

南宋气数已尽

关于南宋的灭亡,宋代预言《梅花诗》第二节这样写道:“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湖山一梦事全非”说的是南宋皇帝偏安于江南的半壁江山,其都城临安(今杭州)在西湖边儿上,依山傍湖,暗指此时的南宋皇帝耽于享乐,沉迷于醉梦之中。

“再见云龙向北飞”是指天象气数落于北方,北边降生真龙天子,新朝代诞生于北方。“三百年来终一日”是指宋朝在历经三百余年后(公元960年至1279年)终于到了灭亡的这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则喻指宋朝最后灭亡时所上演的一幕最悲壮的场面。

此外,业已走过的历史早已告诉人们,当一个王朝走向灭亡时,往往会出现相当多的天灾,这是上天对当政者不修德政和行恶者的警告。南宋王朝也不例外。南宋从高宗开始,直至南宋灭亡,发生灾祸的频率逐年增加。比如疫病,宋高宗时约平均6年出现一次,到宋孝宗时则每2年一次,宋光宗时每2.5年一次,宋宁宗时每2.4年一次,宋度宗、恭帝时每年一次。

历史记载,南宋疫病较多发生在以临安为中心的两浙地区,而该地区正是皇帝及其重臣们居住的所在。上天降下如此多的灾祸,必定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失德的事情。

南宋疫病较多发生在以临安为中心的两浙地区,而该地区正是皇帝及其重臣们居住的所在。图为宋人《西湖图》局部。(公有领域)

而历史的确按照预言的安排演绎着。在忽必烈在北方崛起之时,南宋日渐衰弱,宋宁宗、宋理宗时期的权臣史弥远专横拔扈,在两朝专权共26年,致使朝廷腐败不堪。一般来说,一个朝代若道德下滑、贪腐严重,其离灭亡已然不远,而这也是天灾频繁的主因。

史弥远死后,宋理宗亲政,重用外戚贾似道,使其独揽大权,赵氏政权更为衰落。因为姐姐是贵妃,凭借姐姐的身份,贾似道当上了两淮宣抚使,成为了南宋举足轻重的一个军事主帅。

在蒙哥南征南宋时,贾似道曾私自与围攻鄂州的忽必烈订立和约,同意向蒙古称臣、纳币。其后,他还谎报鄂州战功,并因此独揽朝纲。其在蒙元与宋的战争中的不作为是南宋灭亡的直接原因。

贾似道扣押忽必烈使团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初期,采取了与南宋保持友好关系的政策,他派遣翰林侍读学士郝经为大使、翰林待制何源和礼部郎中刘人杰为副使的使团,出使南宋,将忽必烈继承汗位的消息告知南宋朝廷,同时敦促其履行在鄂州城下与贾似道签署的和约。

隐瞒签署和约、以“鄂州大捷”欺骗皇帝的贾似道害怕真相暴露,就密令将郝经一行悄悄扣押在真州(今江苏仪征)的军营之中。郝经不明白为何被扣押,以为宋朝皇帝不愿和好,遂多次上书,希望宋帝“讲信修睦,计要元元”。在得不到回音后,郝经又上书希望面见宋帝。然而,无一例外,所有的上书都被贾似道截留。贾似道见郝经才华横溢,便劝他投降,但遭到严词拒绝。无奈之下,贾似道继续将其秘密关押,并不让任何消息透露出去。

使团的失踪以及南宋并未履行和约,也让忽必烈十分不解,他多次派人到南宋询问使团下落,但贾似道均搪塞过去。忽必烈大怒,于1261年七月下诏抨击南宋扣留使团之举,并打算秋高马肥之时,分水陆两路进攻南宋。其后,考虑到国内尚未安定,阿里不哥还未臣服,忽必烈选择了暂时忍耐,将主要精力用于平定内乱、稳定政局和发展经济上。

而此时的南宋朝中,贾似道专权,他不仅整日吃喝玩乐,而且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虽然明知面对着蒙古强敌,但贾似道还是在军中展开清洗,即以核实军费支出为借口,把那些对其不敬的将官在抗击蒙军时所支取的官物都说成是“赃私”,并诬加“侵盗官钱”的罪名,或罢官流放,或下狱迫害致死。

此外,他推行的“公田法”实则是低价强取民田,导致无数家庭妻离子散。其所征税赋也是种类繁多。

1264年,63岁的理宗驾崩,其侄子即位,是为度宗。度宗对贾似道更是无比信赖,将其进为太师,平章军国重事。还因为贾似道有定策之功,每逢朝拜,必定答拜,并称他为“师臣”,而不直呼其名。为了试探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贾似道说自己年事已高,请求返乡,但度宗却下旨准其六日一朝,亦不用如百官行礼,到后来更是十日一朝。

虽然不天天上朝,但所有朝中大事都由贾似道按照其私意决断,官员们不得不到其府中请示。善于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可以升官,正直为公的如文天祥,则受到打压和排挤。

曾有人总结南宋后期四大弊端,即民穷、兵弱、财匮、士大夫无耻。贾似道把已经腐败的宋朝弄得更加腐败了。南宋有此权臣,焉能不亡?

示意图,图为南宋 马远《水图》之“黄河逆流”。(公有领域)

征宋之襄樊鏖战

南宋江河日下之际,蒙古帝国在忽必烈的治理下则是蒸蒸日上。在平定了国内叛乱、经济得到发展、社会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忽必烈将目光再次转向了南宋,尤其是郝经率领的蒙古使团了无踪迹一直是他心中的结,而直接推动忽必烈行动的是南宋的降将刘整。

刘整原是北方人,深沉刚毅而有智谋,善于骑马射箭。金末天下大乱,他投奔宋朝,隶属于荆湖制置使孟珙麾下。因立过不少战功,先后任潼川府路安抚使、知泸州军州事,在宋蒙初期战事中,是一位令蒙古人头疼的将领。后来,因担心被手下人诬陷,且看到贾似道杀死无辜将领,顾虑自己安危的刘整遂在1261年率所属泸州十五郡、户三十万归顺了忽必烈。

这让忽必烈大喜过望,因为泸州是进入四川的天堑,而且刘整的归顺让忽必烈进一步了解了南宋内部矛盾和军事虚实,忽必烈遂任命他为夔府行省兼任安抚使,赏赐金虎符给他,又赐给他金银符,让刘整给予有功的将领。刘整自此全力效忠忽必烈。

此后,南宋将领俞兴进攻泸州,经过几十个回合的交锋,刘整将俞兴打败。战胜后,刘整向忽必烈提出屯兵、厚储积的图宋大计,并指出,“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不为正统。圣朝有天下十七八,何置一隅不问,而自弃正统邪?”刘整的建议虽然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但却再次让忽必烈意识到攻打南宋势在必行。

1262年,忽必烈命刘整在成都、潼川设立行中书省,让他兼任都元帅,在各个山头建立寨堡,以阻遏宋兵来袭。后其改任潼川都元帅、南京路宣抚使。

1267年,刘整入朝,再次向忽必烈献计举兵灭宋,称现在宋朝天子懦弱而大臣骄横,这是上天给的一个统一的机会。他建议一定要先攻打襄阳,“如得襄阳、武汉,江南可平也。”而早在忽必烈即位之初,曾跟随旭烈兀横扫西亚的大将郭侃在其平宋之策中也明确灭宋应当先取襄阳,然后直趋临安。

此前,蒙古大军攻宋,重点是攻打蜀地,但蒙军并未成功,始终与宋军相持。而襄樊位于南阳盆地的南端,由汉水南岸的襄阳和北岸的樊城组成,“跨连荆豫,控扼南北”,两城之间又可以夹汉水相互支援,历来是易守难攻的兵家必争之地。蒙军与南宋在襄樊等地的军事争夺一直很激烈,南宋凭借着坚固的城池,一直挡在蒙古大军南下的路上。如果拿下襄阳,就彻底撕开了南宋横向的千里防线。

最终,忽必烈采纳了刘整的建议,任命对宋有长期作战经验的大将兀良台之子阿术为蒙古军都元帅,刘整为汉军都元帅,共同率领水陆大军围攻襄樊,但建议是围城,“以俟其自降”。也是在这一年,吕文德派其弟吕文焕为襄阳知府兼京西安抚副使。吕文焕在宋朝也算是一名英勇善战的将军。

1268年,阿术在襄樊东南鹿门堡和东北白河城修筑堡垒,切断了援襄宋军之路。

1270年,忽必烈又派丞相史天泽总军事助战。史天泽到襄阳后,见城池坚固难攻,遂下令在襄樊西部的万山堡百丈山筑长围,又在南面的岘山、虎头山筑城,连接诸堡,完全切断了襄阳与西北、东南的联系,断了其粮道,襄樊就此成为一座孤城。这一时期蒙军在襄樊外围修筑十余处城堡,建立起长期围困襄樊的据点,完成了对襄樊的战略包围。

这一时期蒙军在襄樊外围修筑十余处城堡,建立起长期围困襄樊的据点,完成了对襄樊的战略包围。(大纪元制图)

由于地处江南的南宋遍布大河与湖泊,水战至为关键。蒙军曾与宋军进行过安阳滩水战,虽然最终转败为胜,但蒙军水战不如宋军却是事实。熟悉水军的刘整遂建议,一边筑城围襄樊,一边造船训练水军。忽必烈很快批准。

阿术与刘整齐心协力,很快造出战船五千艘,并日夜操练,训练了七万水军。之后再度攻打襄樊,仍旧无法攻克。蒙军遂将襄阳城围个水泄不通,致使城内供应严重不足。

面对着蒙军的战略包围和进攻,宋军也进行了反击和反包围。1268年,为打破蒙军鹿门、白河之围,吕文焕命襄阳守军进攻蒙军,但被蒙军打败,宋军伤亡惨重。

次年三月,宋将张世杰率军与包围樊城的蒙军作战,战败。七月,沿江制置使夏贵乘秋季大雨之际,率军救援襄阳,兵败。这一年,吕文德病死。朝廷命李庭芝以京湖制置大使督师支援襄阳。

1270年春,吕文焕从襄阳出兵攻打万山堡,蒙将张弘范、李庭反击,宋军大败。九月,吕文德的女婿、宋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不听李庭芝指挥,率水军增援襄阳,蒙军水陆两军迎战,宋军大败,范文虎逃归。1271年,范文虎再次率军援助襄阳,又一次大败。

三年中,宋军的多次援襄都被蒙军打败,而襄樊城中宋军的反包围也无法取得成功。困守在襄阳城中的宋军面对着败局,依旧选择了坚守。

1272年四月,驻扎在郢州(今湖北钟祥县)的李庭芝因向朝廷请求派兵增援襄樊无果,只好在当地征召三千多民兵,由总管张顺、路分钤辖(注:武官名)张贵带领支援襄阳。

张顺、张贵等乘着一百艘安装火枪、火炮等武器的船只和大批物资,强行突破了蒙军的封锁,冒险杀入襄阳城中,张顺在战斗中阵亡。张顺尸身在数日后浮出江面,其身中四枪六箭,手中仍死死抓着弓箭不放,足见当日战况之激烈。

其后,蒙军在汉水江面布列撒星桩,扩大封锁,令襄阳的形势更加严峻。

七月初,吕文焕派张贵突出重围,希望能与驻扎龙尾洲的范文虎部约期会合,内外夹攻元军,没料到范文虎已经撤离,两军展开一场遭遇战,宋军因极其疲惫,战斗中伤亡过大,张贵重伤被俘而死。无奈之下,李庭芝施离间计,想在忽必烈与刘整之间制造猜疑。忽必烈识破其计谋,继续重用刘整。

尽管蒙古军队打败宋朝援军,但驻守襄樊城的宋军依旧在顽强抵抗着。在此关键时刻,蒙元汉人大将张弘范建议切断襄阳和樊城间的联系,使两城各自变为孤城,然后水陆夹攻樊城,樊城一破,襄阳也无法保存。刘整也提出类似的分割围攻战术建议。

阿术深以为然,遂命令识水性的士兵下水锯掉汉水中的木柱,砍断铁索,焚烧连接襄阳与樊城之间的浮桥,切断了襄阳守军对樊城的支援通道。

1273年正月,蒙古军队发动了对樊城的攻击。此次进攻忽必烈还调来了出自西域的回回炮。这种炮攻击力强,威力无比,连最大的树木也能一炮摧毁。在蒙古军队的猛攻下,樊城被攻破,宋将范天顺力战不屈,自杀殉国,副将牛富城破后仍率百余人与元军巷战,最后赴火殉节。

樊城失陷后,襄阳岌岌可危。襄阳守将吕文焕多次派人向朝廷告急,但贾似道早已封锁了消息,不许任何人在朝中对宋度宗说起边境危急之事,并杀死了一个向度宗透露襄樊被围消息的宫女。外无援兵、内无充足粮草的吕文焕,在坚守了六年后,在忽必烈派能言善辩的大臣阿里海牙劝降后,终于开城投降。其后他受到忽必烈礼遇,被封为昭勇大将军、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等,其麾下军将士卒也得到赏赐与安置。

吕文焕降元,震惊朝廷,对南宋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另一方面,他让南宋将领和大臣看到了忽必烈的雅量,并赢得了民心。

历时六年的襄樊鏖战,蒙元最终取得胜利,南宋灭亡进入倒计时。

参考资料:

《新元史》
忽必烈传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
《成吉思汗忽必烈评传》

点阅【忽必烈传】系列文章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浩宇)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