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云:国产片《悬崖之上》为何被观众吐槽?

国产新片《悬崖之上》公映一个月,引起热议。影片设定在上世纪30年代的哈尔滨,四名共产党特工结束在苏联的受训,回国执行秘密行动。许多观众吐槽多处剧情不合逻辑,让人迷惑。一名网友犀利直指:“谄媚之作”。

6月2日,党媒“人民网”刊文,力捧这部电影,称之为“一堂别开生面‘党史课’”。原来,该片乃是“人民网”参与联合出品,为了百年党庆量身制作。敢情,它不是什么悬疑片、谍战片,是红色宣传片。

悬崖之上》的总监制、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称,“做好新时代电影工作”,必须落实好“举旗帜…”的“使命任务”。举什么旗帜?当然是党的旗帜、马列主义旗帜、社会主义旗帜。

“人民网”主动透露,此前,该机构曾参与出品了另两部“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金刚川》。显然,近几年,党已经不满足于对文艺的监管,而是直接插手节目的创作。官方把话挑明了:旗帜举对了,工作才算做得“好”。不过,这一回,“人民网”自曝它的联合出品人身份,恐怕不利于影片宣传,因为“主旋律”这个词极有争议性,容易倒人胃口。

中共想用电影为百年党庆助阵,几个大牌加谍战加悬疑,噱头十足,一旦影片大卖,官媒就可以继续造势,以票房来渲染所谓党员精神的感召力。这个逻辑看着不错,但在实践中还是会翻车。

党媒和半官方媒体称,影片反响热烈,片中表现的共产党人所留精神财富引起观众共鸣。但是,那些激赏之词与官媒以外的冷静分析形成了鲜明对照。一位网友总结说:“想不起来讲了什么”,“感受不到什么触动”。还有观众写道,共产党员的“高大上”体现不出来,看到男主角与反派同时被处决时,全场哄笑。有人干脆问:他们空投到哈尔滨,“干啥来了?”

显然,酷炫镜头构图、氛围营造和飙车戏不能保证剧作的成功,电影到底败在哪里?

中共宣扬百年“辉煌”,包括抗疫成功和脱贫“奇迹”,还声称“一国两制”得到香港各界的拥护,还有国内的“好日子”,这么多当代题材它为何弃之不用,而要编一个距今约90年的故事?理由很简单,故事越真实对党越不利,越贴近生活越容易穿帮,这和武汉市民从居民楼上高喊“假的”、“全是假的”是一个道理。

影片刻画中共的隐蔽战线,说到隐蔽战线,潘汉年可是知名人物。中共为何不把他的事情搬上银幕?潘汉年是中共资深情报人员、前上海市副市长,可是被党整得很惨。他被扣上“内奸”的罪名、获刑15年,最后死于关押期间,墓碑上连真名都不能写。1982年,死去的潘汉年蒙党“开恩”,被平反,又成为“忠诚”战士。这个故事要是演出来,就是中共自打耳光。所以,“喜迎党庆”,只得在虚幻中进行。

一位观众表示,片中男主角惦记亲生孩子的台词令其感动。说到孩子,放眼当今中国,多少事实远比一句台词更触动人心!政府不妨把投入影片制作的强大财力和物力用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大陆儿童,比如,受毒奶粉、毒疫苗所害健康损毁的数十万人,还有因父母双双进城打工、留守在乡村、失去正常童年的孩子,还有因父母追求信仰自由、维护人权而被株连、饱受惊吓骚扰、甚至被剥夺入学权利、被禁止出境的孩子们。

另有一位网友称赞某演员的演技,把共产党员承受电刑的痛苦表现得很逼真。剧组创作人员可知,这位观众可知,过去20年里,许多大陆法轮功学员在看守所和监狱被“人民警察”用电棒伺候,多人被惨遭毁容,甚至死于电击等酷刑,而这就发生在和平年代。

今日,中共的统治已带来一片乱象和危机。亮丽的橱窗背后,隐藏着惨烈的人权迫害;冰河下涌动的或许就是民怨的火山。电影的职能是聚焦社会与人生的真相,颂扬美德,鞭挞丑恶。若失去了这一追索,艺术作品便会沦为没有灵魂的苍白框架。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明心)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