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故事:微微仁心感化勇士归心

文/杜若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5月31日讯】昔日赵盾帮助了一个不知道名字的小吏,日后危难时小吏拚死相搏,救下了赵盾。魏文侯的老师买了一匹老马,这微小的举动,又因何感得天下勇士归心?一只螳螂挡住了去路,齐庄公姜购改道而行。谁能想到这些个小小的举动,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春秋时期,有一年晋国正卿赵盾(?-前601年,谥号宣子)在去国都绛邑的途中,看见一棵桑树下躺着人,那个人因为极度饥饿,倒在地上爬不起来。

赵盾桑下助饿人

赵盾停下车子,送他东西吃,并连续喂了他几口。对方一点一点地咽下食物,渐渐地也有了力气,慢慢地睁开了眼睛。

经询问,赵盾得知对方在绛地做一名小差吏,在回家的路上干粮吃完了,他耻于向人乞讨,也憎恶擅自偷别人食物,所以饿倒了。赵盾待人宽和,就送给那名小差吏两块干肉。

差吏拜谢赵盾,接受了馈赠。但尽管他很饥饿,也没有当即就吃。赵盾觉得很奇怪,就问他原因。原来他想把美味的食物带回家,给老母亲吃。赵盾听了他的孝心颇有感触,于是让他先吃了两块肉,再送给他两束干肉和一百钱,也没有问他的姓名,就离开了。

后来有一次,晋灵公请赵盾饮宴,在宴会上埋下伏兵要刺杀赵盾。赵盾察觉了,快速从宴会中离去,晋灵公派人去追杀他,在面临危难之时,突然出现一个士兵,催促赵盾赶紧上车逃奔,他甘愿为了赵盾和敌人死战。那个士兵就是三年前,饿到倒在桑树下的小差吏。

这件小事传开后,天下人都称赞赵盾是位仁者。古书云:“德无小者。”大意是说,对人付出再微小的恩德,也无所谓小啊!或许,赵盾也没有想到,昔日的济助义举,竟会保下他的性命。

子方怜悯老马 得武士拥戴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位心地仁厚的贤者,姓田名无择,字子方。魏文侯听闻他的贤德,礼拜他为师,经常向他请教治国方略。

一天,田子方在途中见到了一匹老马,心里产生了一些感触。于是他问驾车的车夫:“这是谁家的老马?”车夫说:“它原是诸侯公卿家的牲口,因为又老又病,已经不中用了,就被牵出来卖了。”

田子方听到这番话,感慨地说:“这马壮年的时候,人们拚命地贪用它的力气,当它老了病了,就抛弃了它。仁慈的人不应该这样做啊!”于是,他就用一束帛赎回了这匹老马。

当时的魏国有不少老弱的武士,已经不受诸侯的重用了。这些武士听说了田子方仁心赎马这件事情后,从此从内心拥戴田子方。

螳螂挡道庄公改道 齐国勇士归心

有一年,齐庄公姜购外出打猎。在路上,出现一只昆虫,伸出前肢挡住了齐庄公的车轮。

庄公见了,并不认识那是什么虫子,于是问驾车的车夫。车夫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螳螂啊。这种虫子只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从不估量一下自身的力量,而且又常轻视敌方。”

齐庄公听了这个昆虫的特性,说道:“如果它是人的话,必定是一位天下英勇的武士。”说罢,就让车夫绕开螳螂而行。齐国的勇士们听说了这件事,都从心里尊敬庄公,知道可以为国家拼死效力。

田子方怜惜一匹老马,感念它们的付出,那颗仁心感得魏国武人都拥戴他;齐庄公尊重勇武,怜惜螳螂,特意绕道而行,感得齐国勇士都甘愿归附他。

类似的故事,在中国史上还可以找到不少。上古时期,商朝的开国之君商汤叫人网开三面,并向天为猎物祈祝“无入吾网”,就是不要落入我的罗网中。他对生灵的仁慈之心,感得天下四十个诸侯,来朝拜他。周文王姬发治理西岐,看到郊野路边有死者的遗骸,都会心生不忍,命人礼葬,留下“德泽枯骨”的典故,感得九夷首领前来归附他。周武王姬昌将一位中暑的人安置在树荫下,左手抱着中暑者,右手拿着扇子给他扇凉。武王的仁爱待民,感得天下人都来归顺他。

古时的贤者仁君,即使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中,也都能体现出仁德。那些微小的仁义之举,如同细雨润物细无声,对大局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事据《淮南子·人间训 》卷十八、《说苑·复恩》卷六)@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