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的宫城为何称“紫禁城”?

【中华文化300问】作者:容乃加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5月20日讯】明朝永乐四年闰七月,明成祖下诏兴建北京宫殿,历经十五年,于永乐十九年正月告成,是天子的内宫宫城,也称为紫禁城。(《明史·地理志一》:“永乐四年闰七月诏建北京宫殿,修城垣。十九年正月告成。宫城周六里[1]一十六步,亦曰紫禁城。”)这紫禁城在往后一直是明清两朝皇帝的皇宫,天子奉天承运治理天下的地方。那么“紫禁城”的命名有什么来源依据吗?

紫禁城”传达中华文化思想的源头,来源久远。

先来追溯《史记》的说法。依据《史记·天官书》,天上“星有上中下三垣”,古代中国的星空有上宫、中宫、下宫三大畛域。其中“中宫”也称“紫宫”。据《史记正义》解释,“紫宫”是天皇大帝之所(“紫宫,天皇曜魄宝之所理也”)。

后汉的太史令、天文学家张衡作《灵宪》一书,精要说明了天上的星垣、星宿,他说“紫宫为帝皇之居”:“星也者,体生于地,精发于天。紫宫为帝皇之居”,又说“紫宫垣十五星……一曰紫微,太帝之坐也,天子之常居也”。

张衡指出“紫宫为帝皇之居”、“天子之常居”。在张衡看来,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人事之间是相对应的,人们看到的星不是单纯的星体,其“体生于地,精发于天”,就说星体是物质的存在,但其精神在“天”的空间,物质与精神是连带一体的。故而,我们从传统文化来解读,永乐帝在北京建造的“紫禁城”,是对应了天上帝皇之居的“紫宫”,发微了中华文化中传统宇宙观、生命观,是一种天人合一精神的体现。

从上述史书资料的记载,我们知道了“紫禁城”的“紫”对应着天上帝皇之居的“紫宫”,那么“禁”表示何意呢?

天子的宫城是天子奉天承运的地方,肃穆庄严之要所,故而不得随意进出,是门禁森严的“禁城”。南朝宋颜延之诗句“朝驾守禁城”,唐代张籍诗句“东风节气近清明,车马争来满禁城”、唐代姚合诗句“百官拜表禁城开”,所咏的“禁城”就是指皇帝的宫城。

在宫城中最重要的建筑是太庙和天子布政的地方,称为明堂,太庙在前,其后方是太室,其构造形制也是对应天上的紫宫。《明堂阴阳录》说:“明堂之制,周圜行水,左旋以象天,内有太室以象紫宫。”(见《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四》)。大家知道,紫禁城中有内金水河回水抱城,左旋象天,对应天河穿过紫薇垣;那么在紫禁城中,明堂在哪里呢?

紫禁城的“明堂”盖在城中正中最高点上。(pixabay)

在永乐帝建造的紫禁城中,明堂就盖在中正的最高位置上。奉天殿(太和殿)就是太庙,处于城中正中,殿堂最高,是天子举行大典、接受朝贺的地方;其后有华盖殿(对应紫薇垣华盖星,嘉靖时火后重建称中极殿,顺治二年改称中和殿),就是明堂太室,是天子布政的地方。此殿的门窗形制取自《大戴礼记》所述的“明堂”,对应天上的紫宫,平面呈正方形,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顶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其面阔与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殿四面开门。其后是谨身殿(保和殿)。

然而天子“法紫微以居中,拟明堂而布政”并不仅仅是模仿天宇星空的表象,更重要的是体现神传文化的核心精神——顺天行化。也就是说,天子的施政必须洞察天宇之道用在设官施政、教化百姓之上,从而顺应天时,不违自然之道,阴阳调和,而化育天下。《隋书.志第十四.天文上》就表达了这样的精神:天子“若夫法紫微以居中,拟明堂而布政,依分野而命国,体众星而效官,动必顺时,教不违物,故能成变化之道,合阴阳之妙。”

紫禁城明堂,右为中和殿,是天子布政之处。(shutterstock)

从永乐帝建造的紫禁城,不论是名称或形制,都和天宇星空的天皇大帝神居——紫宫相应和,在在彰显了中华传统神传文化的内涵和天人合一的思想,“顺天者昌”之精神昭昭然若星辰闪耀天宇。

注释:

[1] 《孙子算经》说“三百步为一里”(指周制)。一步:踏出一脚称“跬”,另一脚续向前踏,合为一步 。一步六尺,三百步为一里。换算成公制,周制一尺约当0.231公尺,一步相当138.6公分,一里则相当于415.8公尺。

@*#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